二○○八年的清明時節是最令人難忘的一年,在佛門廿餘年歲月裡,每年的清明時節不是雨紛紛,就是艷陽高照,今年在瑞士兩個道場的法會都欣逢瑞雪飄降,好不令人歡喜。
四月六日在瑞士佛光山道場,一大早晨起做早課,坐在殿堂誦經,平常都是閉眼讀誦已經熟讀的經典,今天的我視覺卻被大殿的門窗上現出大雪紛飛的景象吸引,這晨曦的藍光映著森林裡的大雪紛飛,雪牙銀枝瞬間飄落地面,門口的觀音菩薩著上了薄薄的白袍,溫和慈悲的眼神凝視這霜冷的清明,似乎在撫慰正在經歷生離死別痛苦的人們,遠離悽苦的心情。
我突然想起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過去在亞洲道場都是春雨降甘霖,今天處在歐洲的瑞士卻是大雪紛紛飄灑,讓人別有一番體悟,雖然是清明感傷的季節,這大雪卻如灑淨一般滌淨了大地,洗淨了遊子的哀傷。
隔周在日內瓦會議中心舉行清明梁皇寶懺法會,法會前一天陽光普照下,卻又突然瑞雪飄降,將整個世界清洗一番,似乎在為灑淨壇場,大家都很訝異已經轉暖的天氣,居然在四月初又飄雪了,太不可思議耶!因為之前我才和覺心法師說:「我今年在瑞士都沒有遇到下雪呢?」沒想到隔兩天就大雪飄飄,飄滿瑞士國境內,心想事成,怎不令人欣喜!
清明節,自古以來中國人祭祖孝親的日子,是緬懷先人和家庭聚會的時節,四月初的清明法會,信眾都齊聚佛堂同聲誦經,回向功德給祖先親人或法界之內無人祭祀的孤魂等眾生。中國的清明節有悲歡離合的氣氛,悲的是親人分離,歡的是家庭可以同聚一堂,在歐洲大雪飄飛的季節更加令人感慨人事的變化,但是學佛後世俗的「悲歡離合」在學佛者的眼中是「生死一如」,「死」是往生到另一世界,只是假死,無須悲傷,「生」要珍惜現世,把握當下相聚的因緣。
清明是東方人祭祖報恩的日子,我長期在海外弘法,常有人問我在歐洲是否也有緬懷感恩祖先的習俗呢?其實英國也有類似的追思活動,我曾在英國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見到街頭往來的人都會配帶一朵罌粟花,這天是舉國追思的紀念日Rememberance Day,這個日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紀念日,前一天晚上,英國女王和其他政要如同往年,出席參與追思大會,悼念並感恩過去和目前為英國人民付出的將士和家屬們。許多村莊裡的教堂也舉行追思禮拜。禮拜活動中,牧師會帶領全體大眾為所有在戰爭衝突中受苦的人們祈禱,而後朗讀幾十年前入伍而戰死沙場的村民的名字,然後一起在十一月十一日十一點的時候靜默兩分鐘。英國人這種滿懷感恩的作法,是源於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將士們過去在世界大戰中犧牲保衛國家,就沒有現在的生活,如此慎終追遠的態度和東方人其實沒有兩樣,可見得自古以來人對祖先親人的懷念是古今中外皆同。
過去我在澳紐弘法時,每到十二月耶誕節前後,南天寺的旁邊總見到許多澳洲人攜家帶眷到親人的墳上獻花悼念,澳洲人對於祖先的緬懷和對家庭的觀念深厚,頗令人感動,可見東西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恩緬懷的心帶動實際行動,東方人以「菊花」掃墓也好,西方人以「罌粟花」悼念也好,皆是緬懷感恩的表現呀!
感謝這場「清明時節雪花飄」,這一場大雪如灑淨般滌淨了大地,洗淨了遊子的哀傷,願所有亡者皆得往生淨土安息,生者安樂。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