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重慶街六號--記事本一九九四

陳義芝 |2009.04.17
683觀看次
字級

門前有一塊菜圃,菜圃前有一條河,河裡漂著山上運流而下的原木。哥哥就讀的學區是明義國小;姊姊常去城隍廟玩。母親說:「門牌是重慶街六號;從花蓮搬到彰化那年你才三歲。」

憑著這有限的線索,一九九四年春天,詩人陳黎與邱上林帶我尋訪三十幾年前住過的花蓮老厝。車子開到略嫌偏僻的街區,在一個院落側邊,我們張望、比劃,小聲地議論著。

「應該是這裡。」陳黎說。

「河不見了?」

「就在這條馬路底下。加了蓋,河變成地下溝。」他說。

存在我記憶裡寬闊洶湧的河,現在被柏油路面蓋住,好比「長溝流月去無聲」的詞,歲月流逝,連聲音都消隱了。

「恁置這兒看啥麼?」突然圍籬內傳出一句響亮的問話。

原來我們在外頭咕噥半天,已吵擾到住戶。

「失禮。」我記得仍是老花蓮陳黎代表發言,一樣是講閩南語:「阮朋友細漢時住這兒……」

「無可能。阮置這兒住了三十外年。」

「對啊,」我情不自禁接話:「阮家就是三十外年前搬走的。」

「啊,恁爸爸是陳聯科……」

好厲害,他瞬間記起三十幾年前的一個名字!時間在中央山脈以東,流逝緩慢,三十幾年來這棟日式的平房竟未再易手。

邱上林是報導文學好手,他手上的單眼相機喀嚓、喀嚓個不停。那麼小的前院原是兒時眼中好大的一塊菜圃;啼鳥啁啾的橄欖樹已經鋸斷,剩一截樁頭;前庭後院修修補補的,已喪失日式老屋風味。主人倒是十分熱情,不斷詢問家父母近況。

盡興取景,並與屋主合影後,我們才離去。邱上林很快地在《花蓮青年》刊出一篇以影像為主的〈作家尋根記〉。照片中我穿著棉襖,髮式較長;紅媛是微捲的短髮,半長裙。那時我們四十剛過,初初有了歲月不居的感覺,但還沒進到人生無常的體會。又十年,才有切身之痛。

尋獲舊家老厝前,我憑想像寫過〈生在花蓮〉的散文、〈居住在花蓮〉一百多行的詩。一種宿命的接近,像磁吸召喚過我,所以那一年的尋訪並非偶然,近乎一種生物本能。大約兩個月後,邱上林突然寄給我一張老厝意外焚成廢墟的照片,我在惘然中更確認,一九九四年春那一行動的意義,直覺是受命運驅使。老厝待我有情,畢竟讓我見過一面,不使生命又多一樁失之交臂的事情。我這麼想著就寫下〈坐在霧動的屋瓦上〉那首詩,結集在《不安的居住》裡。前幾年刪修後,改題〈重慶街六號〉存檔。

當年,黃涵穎任花蓮文化中心主任,授權陳黎主編「洄瀾叢書」,設計、編印之品質遠超於其他地方出版品。我的詩選集《遙遠之歌》列在「洄瀾叢書」第一批,一九九四年焦桐提名它參加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競賽,最後由決審委員鄭樹森、張大春等九位評定,與小說家鄭清文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共同獲獎。所有這些都是花蓮延伸的因緣。

(本專欄每周五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