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伊士.基斯林(Moise Kisling一八九一至一九五三),原籍波蘭,父親是一位工人,二十歲出頭就進入故鄉的美術學校,因為天賦的美術才華,在校表現極為突出而獲得一筆獎學金留學巴黎,入學沒多久,歐戰爆發,他被法國徵調編入法軍抵禦德軍,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醜陋面,使他更急於藝術創作、平撫不安與焦躁的心靈。
早在一九一○至一九二○年代,法國竹方蒙帕那斯(Montparnasse)便取代享有盛名的蒙馬特(Montmarttre),成為巴黎藝術活動的新中心,一群來到異邦的畫家多數都聚集此地,他們尋找租賃廉價的畫室,以便度過長期創作所可能遭遇經濟上的壓力,飢餓與貧窮是他們共同的處境,當時大家稱這群畫家為「巴黎畫派」。基斯林便是其中一位,他和義大利籍的莫迪里亞尼(Modigliani)及俄籍的夏卡爾(Chagall)立刻成為好友。
基斯林初期的作品受到塞尚(Cezanne)及德朗(Derain)的影響,偏愛立體風格的分割手法,及強烈的表現主義的原始色彩,最後竟發展成他最為出色的細緻、工整,復又優雅、簡潔的筆觸與構圖技巧,終而形成他強烈的個人風格。
他喜歡在色彩中誘發出瓷器般的光澤,更擅長將此光澤轉換成如攝影棚中,背光或逆光的高反差明暗對比,使對象或主題突出於背景之上,看起來比實際的距離更接近於觀者,甚至幾乎躍出了畫框,強先進入觀者的眼簾。
基斯林喜歡畫鮮麗的花朵、五彩的金魚、還有洋溢著青春和朝氣的少女,在他的筆下,連最不起眼的枝草片葉都像被清泉沐浴,被甘露滋潤般神奇地復活過來。
名為「瓶花」的畫作,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子、每一株根莖都被精雕細鑿、微描工寫,煥發著一種青春的光彩和生命的躍動,特別是那泛著白瓷般光澤的各個有名、無名的花、葉、瓶、桌,在基斯林巧妙的色相對比強烈的照映下,寒色與暖色調齊發併射出空前絕美的瑰麗與璀璨、熱烈地湧向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