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洪傳說

立犀 |2009.04.11
912觀看次
字級

傳說一:巧克力造型取材於它

馬特洪峰的名稱是由德語「Matt」(意為山谷、草地)和「horn」(意為山峰呈錐狀,像一隻角)所組成的。

馬特洪峰外形突出、山勢雄偉,但如果以山峰突出高度計算,馬特洪峰在阿爾卑斯山群峰中,卻排不進一百名內。原因是附近的山峰如羅莎峰、Dom、Liskamm及魏斯峰,海拔高度都比它高。

馬特洪峰的外型,幾乎是一個四面錐體,分別面向東南西北,而且每一個面都非常陡峭,因此只有少量的雪黏在表面,一但發生雪崩,就會把過多積雪推到峰下的冰川裡。

瑞士知名的三角巧克力Toblerone,其造型概念即來自馬特洪峰。瑞士三角巧克力的名氣,不亞於瑞士刀或瑞士表,是瑞士出口量最大的巧克力,占該國巧克力出口百分之四十,其包裝亦以馬特洪峰為商標,問世一百零一年來歷久不衰。

瑞士觀光局發言人韋菲爾曾接受《時代報》訪問時說:「問任一個觀光客,返國時記憶最深刻的是什麼,他會告訴你:Toblerone。三角巧克力是瑞士的象徵,外形令人聯想到世人最愛拍照的名峰。這座山峰是瑞士觀光業的最佳親善大使。」

傳說二:專門考倒登山家

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原因不只在於其需要高超的攀登技術,才能克服種種困難,也在於此峰陡峭的外形,給予早年登山者無比的心理恐懼。

登山專家們大約從一八五八年左右,即開始嘗試征服馬特洪峰,他們多數選擇從南邊登山,事實上,南面正是比較困難攀爬的一面,因此登山者往往在發現自己身陷濕滑的岩石上後,不得不決定放棄前進。

一八六五年七月十四日,愛德華.溫柏、查爾斯.赫德森、弗朗西斯.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哈多、公尺歇爾.克羅和彼得.陶格瓦爾德斯父子,從策馬特小鎮出發登山,成為首支成功登上馬特洪峰的登山隊。

不幸地是,下山時公尺歇爾.克羅、道格拉斯.哈多、查爾斯.赫德森和弗朗西斯.道格拉斯等四人發生意外,墜落一千四百公尺以下的冰川裡身亡。事後,除道格拉斯的屍首不能尋回外,其餘三人都葬在策馬特。

三年後,讓安托萬.卡雷爾帶領的團隊,成功從南邊登頂。一八六八年,尤利烏斯.埃利奧特成為第二支從策馬特登頂的登山隊。一八七一年,露西.沃克和梅塔.布雷武特分別成為首名及次名攀登馬特洪頂峰的女性。

現在,登山者一年四季都可從馬特洪峰的每個面向或山脊登峰。尤其在夏季,由策馬特上山的人絡繹不絕。其實,登上馬特洪峰,對老手來說不算困難,部分路段更設有固定繩索輔助登山者。雖然如此,每年總有數人,因為缺乏經驗、落石或路線太擁擠等原因而意外身亡。

其他傳說:各地都愛稱「馬特洪」

由於瑞士、義大利邊界上的馬特洪峰實在太有名了,世界各地許多突出的錐形尖峰,也愛稱作該地區的「馬特洪峰」。

加州迪士尼樂園內的「馬特洪雪橇」過山車,是以馬特洪峰一百比一縮小比例,建造在一座仿照馬特洪峰的假山上,但總高度只有一四七英呎。

此外,威爾斯的馬特洪峰、洛磯山脈的馬特洪峰、挪威的馬特洪峰、槍岳日本的馬特洪峰、尼泊爾的馬特洪峰、印度的馬特洪峰、喜馬拉雅山的馬特洪峰、紐西蘭南方的馬特洪峰、加拿大內華達山脈的馬特洪峰,及美國科羅拉多州聖胡安山脈的馬特洪峰都以「馬特洪峰」命名,但全部都沒有真的馬特洪峰有名。

另外,火星探測器「火星探路者號」降落火星後,附近有一塊七十五公高的岩石,也被戲稱作「迷你馬特洪峰」。

至於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開場片段的山峰商標,常被人誤認是馬特洪峰,其實那是美國猶他州的Ben Lomond山,並不是瑞義共同擁有的美景馬特洪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