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4學生赴德實習 德國小學強調適性發展 小學生愛舉手發言 快樂學習
【本報台北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七位四年級學生,去年暑期到德國的小學實習,昨天舉行成果發表,成員都認為,用德語教數學,確實是一大挑戰。
楊上萱、陳知臨、紀乃淳、李宜珈、陳家瑋、陳怡寧、莊靜澐去年八月底到九月底到柏林Victor Gollancz Grundschule小學實習,由於二○○六年PISA顯示台灣數學成績很好,對方要求教授科目數學為主,華語為輔。
紀乃淳表示,成員分成四組,教小學一、二年級和六年級;楊上萱說,成員都學過德語,但要用德語教數學,仍是一大挑戰,第一節要說的話都「逐字逐句背下來」,並利用多媒體教學,必要時用德語跟小朋友說:「誰能幫我說這段? 」
陳家瑋為了到德國實習,先自費加強德語學習,自己先到德國自助旅行半個月,再跟團隊在當地會合,他自己帶一個班,教小學一、二年級。
陳家瑋表示,柏林小學一、二年級混齡教學,一年級程度好,可直接跳三年級。他說,兩地教育理念不同,德國小孩真的是在「快樂中學習」,開心上學,「很幸福!」
因為台灣教育要求齊頭平等,陳家瑋說: 「每個人都要六十分,」達不到會被處罰,回想自己求學歷程,他說: 「感覺上是在考試中學習。」
德國小學則強調適性發展,不強調成績,孩子可決定要寫什麼功課;六年級程度就有落差,但不適合讀書者可往技職發展。
陳知臨說,德國小學生很愛舉手發言,不知道答案也舉手,就希望被老師點到發言,非常活潑。她表示,台灣小學生也很活發,也會舉手發言,但與德國小學生不同的是「台灣的學生怕答錯」。
她表示,因為答錯會丟臉,舉手發言的人通常對答案有把握,但她說,如果很怕錯,「無法體會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