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一句農家諺語:
「下農見草不摘草,中農見草摘草,上農不見草摘草。」
它的意思是說,下農在該除草的時候,會為自己找藉口,因循怠惰過去;中農則會生起「雜草叢生,必須除去」的念頭,而去除草;上農則是時候到了,就去除草,且「只是除草」,別無他想,除草而不被草之淨穢、長短所束縛。
清晨起來,就去掃地,且「只是掃地」,別無他想,掃地不執著於淨穢的對立觀念,亦即沒有「淨」與「垢」分別對待的心,這便是禪者的生活,了無牽掛。
執著於「垢」,固然是一種牽掛;執著於「淨」,不也是一種牽掛?所以有人問趙州禪師:「一絲不掛如何?」趙州反問:「不掛什麼?」答曰:「一絲。」趙州回話:「你不是掛了嗎?」
所謂:「一絲不掛」,是指了無牽掛,當我們生起「我要了無牽掛」的念頭時,牽掛已在你心中。
又有人問趙州禪師:「大師也要修行嗎?修行是什麼?」趙州答:「穿衣吃飯。」問:「這是日常瑣碎的事,我問的是修行。」趙州答:那您認為我每天在做什麼事?」
趙州每天除了穿衣、吃飯、工作、睡覺之外,哪裡還有所謂被稱做「修行」的東西。
趙州禪師(七七八│八九七)曾是唐代河北觀音院的住持時,一日,晨起掃地,有一位姓劉的相公恰好來訪,問口便問:「像大師如此尊貴的人也要掃地拂塵啊?」
趙州回答:「灰塵從外而來。」
相公又問:「此處是清淨的寺院,為何還有灰塵?」
趙州應話:「又飛來了一粒(灰塵)。」
「只是掃地」,別無他念;「只是除草」,別無他念;「只是穿衣吃飯」,別無他念,這就是修行,這就是禪者的生活。
但如果此時你的心中生起「除草就是修行」、「穿衣吃飯就是修行」、「掃地就是修行」時,則又節外生枝,無端地──「又飛來了一粒」。
附圖為筆者去歲於禪畫教學時,臨摹示範之作,題目是「撲落非他物」。畫中持帚之禪者,「只是掃地」,別無他想,撲落(灰塵)不作撲落(灰塵)想,不作淨想,不作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