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隨緣」與「攀緣」之間該如何分辨衡量?又,該如何以「法眼淨」來看待一切世間人事物?法眼淨該如何解釋呢?
福報禪師答:你的問題充滿矛盾。首先,「隨緣」和「攀緣」本來就是兩組不同的概念,就基本教義解釋上說,它們不相衝突,很好辨認。再者,你先問如何以「法眼淨」來看待一切(這是認識之後的應用),後再問什麼是法眼淨(這是認識),基本上問題是前後倒置的。
不過難得你有心想將教義實踐於生活中,只是認識不深。因此,最根本的建議,就是先參加佛學班,現在各道場都辦有基礎佛學、進階佛學、和實用佛學班,你可以擇一上課,循序漸進的認識教理教義,相信可以解你很多疑惑。
這裡若要做解釋,恐怕以名相解釋名相,最後你還是「霧煞煞」。以「法眼淨」為例,《佛光大辭典》的解釋是:「指具有觀見真理等諸法而無障礙、疑惑之眼。……小乘於初果見四聖諦之理,大乘於初地得『真無生法』,均稱為法眼淨。」看了這一句,恐怕疑惑更多吧?所以只能最白話、卻不甚完善的解釋為:即面對一切事情,不論好或壞,都能看清之中無常、無我的本質。因為無常,所以好的不可執著或得意、壞的也不必失意,應該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因為無我,所以應該卸下自我主觀意識,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用謙虛感恩的心對待任何善惡因緣,因為,這個世間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
至於「隨緣」與「攀緣」該如何分辨,我想你要問的應該是「結緣」與「攀緣」這兩個僅差一念之間的概念。因為,「隨緣」是一種放下的自在,「攀緣」是貪心所招引來的行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沒什麼需要分辨的。「結緣」是順著情勢招引的緣分,有時和「攀緣」混淆,然而其實差之千里。
簡單舉例來說,張三無意中救了李四,兩人成為好友,這就是「結緣」,日後儘管張三獲知李四是殷實的富商,也沒有放在心上,這是「隨緣」;如果張三利用恩情,積極主動和李四建立深厚關係,想從中求得更豐厚的回饋,這就是「攀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