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及五時教判中,佛陀說法的華嚴時及阿含時。現在再介紹其他三時內容。
第三、方等時:所謂方等,即是方廣、平等之意,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
方等時說法的目的,是針對第二時說法,讓小根者證得阿羅漢果,此非如來化導的本懷;故重新對大小二乘說,人人可以悟得平等的大法,即是所謂方等教。
方等時的說法內容,對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根機,今說大乘的菩薩教法,此乃佛陀的根本精神,讓聞小乘教外,能知曉大乘甚深微妙之法,而讚歎大乘,放棄小乘法,生起仰慕大乘的心,並使所有聽眾,皆歸向大乘,此乃方等經典的特色。
故大乘經典,盡是以方廣均等,大小對破而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俾使其恥小慕大,趨向大乘為旨趣。
屬於方等時的經典,範圍很廣,智顗大師特舉出《維摩經》、《思益經》、《金光明經》、《勝鬘經》等,而以《維摩經》為代表。
《維摩經》的〈弟子品〉、〈菩薩品〉中,舍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等諸大弟子,過去皆曾受到維摩詰的彈呵。或於第六〈不思議品〉中,維摩詰的室內,運來三萬二千由旬高廣的師子座,諸弟子不得登座,及第七〈觀眾生品〉,天女的散花,由於諸大弟子的餘習起分別執著的心,使天花著身不離,而給予種種教說,此乃本經的特色。
綜合《維摩經》等之教說本意,彈呵的內容有三重:第一重││依大乘立場,對小乘三藏教的彈呵;第二重││依別圓二教立場,對大乘初步的通教給予之彈呵;第三重││依圓教立場,對前三教之彈呵。此時如日照平地的食時(午前八點),如乳酪精製後的生酥。如《法華》的長者窮子的譬喻,窮子出入長者的府內,已無恐怖之畏懼心了。
第四、般若時,佛陀為蕩空破執,開示真空實相而宣說「般若經」,故第四時以經題立名。
般若時的說法目的,是為說一切皆空的真理,以空的智慧水來洗滌執情。因為諸小乘人在方等會上種種彈斥,雖然心慕大乘,但執情未消,不敢直下承當,所以佛陀不得不在般若會上,淘汰、揚棄,遣除餘執,使之融通轉入中道實相之門,為法華會上授記作佛的前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