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花十年觀測墾丁珊瑚礁生態系,並經實驗發現墾丁珊瑚礁持續劣化,甚至被藻類及海葵覆蓋而死亡的禍首主要是人為污水。這項研究已獲國際海洋科學頂尖期刊《湖泊學與海洋學》接受發表。
林幸助為探究墾丁珊瑚礁生態系,花十年觀測,並建立全球第一座「珊瑚礁中觀生態池」系統,發現墾丁珊瑚礁生態系持續劣化,部分海域甚至被大型藻類及海葵覆蓋死亡,罪魁禍首主要是人為污水中的「營養鹽」。
林幸助表示,珊瑚礁須生長在水質潔淨、營養鹽濃度低、鹽度穩定、水淺、陽光充足和溫度適中的嚴苛條件下,可惜受墾丁過度開發的影響,及每年四百萬觀光人次,污水大量排入墾丁海域,其中遊客聚集的南灣、萬里桐等海域,是珊瑚礁優養化最嚴重地區。
由於野外調查只能觀測珊瑚礁劣化結果,無法看到過程與影響原因。在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協助下,林幸助建置「珊瑚礁中觀生態池」系統,歷時一年,重建二十年前人為活動較少的墾丁南灣珊瑚礁生態系,並藉實驗找出造成珊瑚礁劣化主因。
林幸助為模擬受營養鹽污染的墾丁海域,以每平方公尺加入五點五毫莫耳營養鹽的速率進行實驗,結果發現,松藻大量繁殖,完全包覆珊瑚導致死亡。同時,原本和珊瑚共存的海葵,受營養鹽影響,激發競爭效應,開始用觸手攻擊珊瑚,珊瑚處境更顯擔憂。
除了污水排入,林幸助說,人類過度捕食會抑制藻類和海葵過多生長的魚類,導致生態失衡,使藻類和海葵生長不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