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窮,真的不能窮教育,因為增加教育投資,除了讓下一代更有競爭力,也會讓他們更健康。中研院學者首度證實,教育擴張的結果,確實會縮小高低學歷族群間的健康差距。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苙雲表示,從個人角度看,教育程度高的人擁有較好的收入、知識,因此會有較好的健康狀況;但國家增加教育投資、提升國民受教年數,是否能讓低學歷族群的健康素質向上提升,拉近高低學歷族群的健康差距?目前歐美研究發現成效不大,讓西方學者百思不解。
從一九三○年至一九七五年,台灣民眾的平均受學校教育年數從四年增加至十四年。張苙雲分析「台灣社會變遷調查」九千三百零七個樣本,在一九九○至二○○五年期間,受教年數只有四年、六年的受訪者健康狀況,與受教年數十二年以上的人愈來愈拉近。這可能是國際間首次證實教育擴張可拉近國民健康差距的研究。
張苙雲認為,民眾平均的教育程度提升,對於健康知識、行為的傳遞具有加乘效果。以往的健康知識可能只在高學者的小圈子流傳,但若高教育程度的人占社會一半,原本專業的健康知識可能很快就變成「社會共有知識」,讓低學歷者也能受惠。
以歐美國家經驗,教育投資對國民健康拉抬的效果會遇到瓶頸,張苙雲認為,下一個可能縮小國民健康差距的政策工具是全民健保;但她並沒有很樂觀,因健保的城鄉差距在量與質的配置並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