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觀初禪五功德支,已介紹覺功德支,接著介紹第二項「觀功德支」。所謂「觀」:即是觀照心性的意思。觀功德支,有:行大行、遍行、隨意等三種意義。
「行大行」:聲聞的行人,以四聖諦為修大行。聲聞人觀照心念的時候,當下就具備正確如實的觀照四聖諦。假使人不能了解心念是善惡的根源,就會造作各種煩惱惡業,即是「無明」。因為有煩惱業障,必會造作苦果,即是「苦諦」。若是能觀照心性,使心念安住於正念當下,不起貪、瞋、煩惱,就是具足戒、定、慧及三十七道品,就稱為「道諦」。懂得如此觀照心念,不造作惡業,就是通達涅槃的道路,就稱為「滅諦」。以上,觀照四諦的方法,即稱為聲聞人的大行。緣覺行人也以觀照十二因緣為修大行;菩薩行人以觀照諸法無自性空,證得寂滅禪定三昧,而進入菩薩位次。
「遍行」:指行人修持十六特勝法門,而使觀照的心念清明利落,能夠遍照各種因緣,在觀照四聖諦時,能生出十六種觀行的法門,因此稱為「遍行」。
「隨意」:一般在禪定中,可以看見各種因緣,出離禪定時,就無法見到。這裡所說的「隨意」,指依隨出、入禪定的境界,能觀照一切的現象,任運自然成就,即是「隨意」。
以上,行大行、遍行、隨意的內容,就是通明觀初禪「觀功德支」的意義。
第三項說明「喜功德支」。行人於觀照心性中,能如實知道實相,因此得到法喜而心動,就稱為「喜」。若行人在觀照心性與四聖諦的修行中,能如實觀察、如實知道真理實相,心中生起法喜,即是喜功德支的「大知」。行人雖獲得法喜而心動,但了知這個歡喜心也是因緣所生,不起執著,是名「喜功德支」。
第四項說明「安功德支(樂支)」。身安住、心安住、受安住,感受於快樂的觸覺,稱為「安」。身體四大調和,自然坐不疲累、不會燥動,是名「身安」。心念安住於法義上,不起貪、瞋、慢等煩惱,是名「心安」。能觀照身心感受,來自身心調和所產生的,因此斷除對諸受的執取,是名為「受安」,又稱為「樂」。此種樂,是與心相應所感受到的快樂。能使身安住、心安住、受安住,即是「安功德支」的內容。(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