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球,是一種由棒球演變而來的運動,同樣是以棒擊球、攻占壘包的球類運動,是一項富有技術性、團隊精神的運動,但是比棒球更適合各年齡階層參與。
在「搶救國球」聲浪中,立法委員張顯耀還曾建議行政院與立法院組成棒球隊,舉辦聯誼賽,王金平表示:「大家都老頭子了,還怎麼打,棒球太激烈,但可打打慢速壘球,我守備那個位置都好。」王金平的話正顯示,壘球運動受年齡的限制並不大,尤其是慢壘。
台北市慢速壘球委員會主委陳正德表示,一、二十年以來,慢速壘球運動在有心人士的大力推動下,在台灣已經成功孕育出一股難以抵擋的風潮,他本身正是經由這股慢壘風潮催生的一顆種子。
陳正德表示,在球場上每一張歡娛的臉龐與嬉笑聲中,可發現慢速壘球運動備受民眾青睞的原因。慢壘輕鬆、活潑、簡單、易學,同時讓民眾模擬職業棒球捉對廝殺的競技模式。慢壘比賽雖偶有拚鬥的過程,但卻沒有傷感的零和結果;換句話說,慢壘精髓,在於比賽雖有輸贏之分,但收場仍是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面。只要真心投入,每一支慢壘球隊都是贏家,每一位慢壘選手都是勝利者。
壘球的起源,據記載是在一八八七年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在一場美式足球比賽結束後,一位耶魯大學學生在慶賀學校球隊獲勝後,將一個拳擊手套擲向一位哈佛學生,哈佛學生則拿起一根木棍擊回拳擊手套,此後,拳擊手套成為日後的壘球,木棍也改成棒球球棒,壘球從此誕生。
壘球發明後,很多規則都延續棒球規則而來,但是因球速不快且球的體積又大,適合各年齡層從事運動,很快成為受歡迎的運動,不但傳遍美國,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美軍在各地執行任務而傳到全世界。
壘球現在更成為社交生活的工具,無論男女,在現今社會中,打壘球不但是娛樂及健身運動,壘球場也是促進感情交流的極佳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