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澎湖訊】澎湖縣三年前發現距今一千六百萬年新種馬來鱷化石,命名為「潘氏澎湖鱷」,經科博館專家修復後,有七成化石獲得保存,科博館將化石複製成標本,昨天捐贈給澎湖縣政府長期展出,巧的是發現人潘明國在化石出土日兩年後同一天日結婚,他說「是史前巨鱷保佑。」
潘明國於二○○六年三月底在西嶼鄉內垵海邊潮間帶發現這隻古鱷魚化石,並以發現人姓氏命名,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程延年等人鑑定為「中新世」時期古鱷,這是台灣新生代地層中最古老且是亞洲保存最完整的唯一脊椎動物化石,曾引起國際矚目。
程延年說,發現之初未經專業挖掘,致化石碎裂嚴重,經科博館研究人員修復後,有七成獲得保存;「潘氏澎湖鱷」全長五公尺,光頭骨就長近一公尺,內鼻孔成罕見三角形且具突起緣飾,是馬來鱷族群中的全新物種,與廣東發掘的「石油馬來鱷」是近親。
澎湖沒有化石收藏環境,縣府暫將修復後的古鱷化石委由科博館託管兩年,科博館則製作「潘氏澎湖鱷」複製標本,由館長張天傑捐給澎湖縣長王乾發,在科學館長期展出。
潘明國昨天出席捐贈儀式。他說,發現古鱷後遇到地震,耳旁不時有喘氣聲,認為是「古鱷回來感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