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大藏經》裡對製造佛像有明確規定,在《造像量度經》內更精準、詳細的描述,是釋迦牟尼佛說給弟子舍利弗聽的。舍利弗問世尊,如果有人思慕世尊,要造像來供養頂禮,要如何造才好。世尊說造佛陀的形像要把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表現出來,才具有無量功德智慧。這部經主要闡述造佛像是件莊嚴的事。
對於佛弟子而言,佛像一定要有法姿才莊嚴,更重要的每一個好相是一個好果報,更是一種功德。對於篆刻家而言,刻製佛陀造像除了是一種藝術,也企求一個好相是一個好果報。
清代篆刻家趙之謙,是一位開先河的大家。他三十六歲時首次將佛龕造像用於篆刻作品,創造性的用在印章邊款。用意是祈望透過佛陀造像,能使兩年前相繼去世的妻子、女兒往生西方淨土。因此,除造像外另有題記:「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趙之謙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軀,願苦厄悉除,往生淨土者。」此印是研究趙氏生平的重要文物,他開創佛像入款的濫觴。
去年底家父往生,今年初又逢敬重的陳福蔭老師過世,近日造釋迦像一軀完成此印,願以此功德,回 向慈父、恩師,與法界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