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冬末春初季節交替,小兒發燒容易引發熱性痙攣,小兒科醫師表示,若幼童持續發燒到三十九度且有抽搐現象,應速就醫,避免引發後遺症。
台南市立醫院小兒急診科主任醫師郎光輝表示,熱性痙攣是因發燒而引起抽搐,通常發作都在發燒二十四小時內,常見症狀有突發性抽搐、眼球上吊、嘴唇發紺或發紫。
他說,熱性痙攣好發於冬末初春或秋末冬初季節交替,若陷入重積性抽搐,且發作時間過長,達二、三十分鐘或重覆一再發作,可能對腦部造成傷害。
郎光輝指出,熱性痙攣的處理,病童發作時最重要是維持呼吸道暢通,家長切忌強塞任何東西進入口腔,最好以側躺方式預防嗆傷即可。且病童除非是複雜型熱性痙攣合併發育遲緩,及近親有癲癇者,否則多不需使用抗癲癇藥物。
根據醫學臨床統計,熱性痙攣病患經常伴隨有感冒、扁桃腺炎,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特別是感冒、扁桃腺炎較常見。但也有小兒泌尿道感染發炎者,只要有發燒就易出現熱性痙攣。
他說,若依熱性痙攣症狀表現不同,可分為單純型、複雜型二種。就有一名女嬰才出生一個多月,發燒後立即住院,迄今只出現一次全身性痙攣,研判應是單純熱性痙攣,致病因素應是不慎感染輪狀病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