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廊】冷食自古有之

李津軍 |2009.03.23
723觀看次
字級

五花八門冰冷食品雖在夏天最夯,但也有人說,冬天吃冰最划得來,一支冰淇淋抵三支。的確不錯,寒冬到雪國旅遊,仍看得到大人小孩手拿冰淇淋邊走邊吃,果真冬夏無差。

在中國冷食由來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冬季取冰,藏之凌陰,為消暑之用」了。所謂「凌陰」,就是冰窖。《禮記》中便有「凌人夏頒冰掌事」的記載,說明在周代就出現專司管冰的官吏「凌人」了。

據《周禮‧天宮》記載,東周時,每到春夏,人們將貯存的冰和烹調好的菜餚、酒、果品等食物放入一種叫做「鑒」的青銅鑄的容器內,祭祀時取出供賓客食用。

屈原的《楚辭‧招魂》篇中,也有「挫糟凍飲酎清涼兮」的詩句,讚美冰鎮米酒,喝起來醇香清涼。可見,先秦時期,中國就有不少冷食種類了。

到了唐代,市場上出現了賣冰的商人。據《唐摭言》:「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

當時藏冰不易,價格昂貴。古籍中還有「長安冰雪,至夏則價等金璧」的記載。

宋時,冷食有了進一步發展,「甘菊冷陶」、「砂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兒水」等形味俱佳的品種紛紛應市。

時至元代,人們又在冰中加入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食質量再度提高。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朝做客卿時,就非常喜歡吃「冰酪」,並稱其為「奶凍」。他在《東方見聞錄》中記述道:「在東方黃金國(即中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凍」。

及至明清,冷食品種更為繁多,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冰鎮酸梅湯」了。《燕京歲時記》中寫道:「酸梅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調以玫瑰、木樨、冰水,其涼振齒。」《都門雜詠》亦有詩讚道:「炎伏更無虞暑熱,夜敲銅盞賣梅湯。」

明清兩代朝廷均設置有官家冰庫,至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帝京歲時紀勝》載:「盛暑食飲,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調冰,佳人雪藕。」足見冷食在中國源遠流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