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案例到歷史故事,從古代智慧到現今文明,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以「談判孫子兵法」為題,在「生耕致富」講座中和聽眾分享了「疾如風,徐如林,不動如山」的人情世故絕招。
這絕招,適用於各類人際關係,包括夫妻、婆媳,還有親子。
家庭兵法怎麼用?談判如何準備?先從面對衝突的競爭、合作、妥協、閃避及包容的五種態度講起,劉必榮舉孫子兵法「謀攻篇」為例說: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
;不若,則能避之。換成現代語言就是,打贏就打,打不贏就閃,看那一方能付出比較大的代價。
為了利益重疊與互相依賴,雙方必須合作,「強硬之後放下身段,柔軟之後再兇起來,難就難在這一點,」劉必榮強調,快慢的節奏及環境變化影響到勝敗,多年前,台灣統一企業與新加坡楊協成集團談合作,美式的單刀直入談判法顯然行不通,歷經十八個月,雙方只談生活,不談生意,直到價值觀談到同調之後,一拍即合。這就是掌握快慢同調的藝術。
再說到談判籌碼,劉必榮引用「虛實篇」說,「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任何談判都要先想到,什麼東西是對方目前急切想要的,這才能稱為「利」,而得到獲利機會。劉必榮舉一個例子:他有一個學生和日本人做生意,代工價錢始終拉不高,有一天,學生聽說這日本客戶需要晶片,於是趕緊大量生產,日本客戶拿到產品後很高興地告訴他,價錢好辦,學生回答,拉高我的代工價錢就可以了。
人家最想要的時候,才最強,「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就是這個道理。事先知道對方需求的關鍵再安排間諜,孫子兵法對此也有一說,「攻其所必救」,指的就是東方的戰略智慧││時間,如何做,是技巧,什麼時候出招是智慧,生若逢時,成功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強者不恆強,弱者不恆弱,千古以來皆是如此,家庭成員也不例外。劉必榮強調,談判結盟可防止強者加分,兵法「軍爭篇」提到,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嚮導者不能得地利,虛實之間「先破後立」,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往往不是直線。
劉必榮引用宋朝蔡襄的說法做結語,「花未全開月未圓」,既留下了某種程度的自我克制,也是一種期待,花開要謝,月圓要缺,倒不如「花未全開」才最美,夫妻之間的互動技巧,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