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家父往生已三年,但他往生的日子卻是在家母生日的前兩天,現在我們不敢慶祝家母的農曆生日,改在國曆生日那天請她吃飯,但也不敢太過歡樂,請教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福報禪師答:過去人們因生活艱苦,稍稍閒下來或者吃個特別的,就覺得很損福報,於是利用特別的日子合理合度地犒賞自己。沿著這個民風,母親這個角色也總是刻意忽略自己,兒女們想要對母親表達敬愛之意,也只能打著過生日的名義,才能讓母親安心接受祝福。
事實上,整個時代不一樣,大環境和思考模式、價值觀都已改變,而人子對母親的孝,也不在一時一日。如果在母親生日時,能集合四散在外的家人回家團圓,還算具有相當的意義;若只為慶祝、吃喝等等,則已淪為形式了。
而「歡樂」,也不全然是慶祝母親生日唯一合理的過法,學佛弟子都知道,不論喜喪婚慶,不要因此為當事人增加殺業,是最好的祝福。比如結婚原本是值得慶賀的事,但為慶祝而殺雞宰鴨、任意烹煮以宴賓客,一時的歡樂是有的,但造下的殺業惡緣該由誰來承擔呢?
母親生日,子女可以用母親的名義布施、供養、行善,可以誦經祈福,如若沒有宗教信仰,家人團聚、外出踏青,也勝過佳餚美食。這種孝順母親的心意,和父親忌日並不衝突。
如果大家心裡還一時無法忘記失去父親的傷痛,那就陪著母親聊聊父親的往事,把悲傷化做懷念,也算治療哀傷的一種方法,刻意製造歡樂,反而顯得不自然。對母親的孝不在一時一日,同樣的,對父親的懷念,難道也只在他忌日之時嗎?
所以,一切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