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新疆文物{6}】 馳命走驛──走出西域的多元文化

旻樺 |2009.03.16
647觀看次
字級

絲綢之路是東方和西方的對話之路。
        
透過古老絲路上的遺跡、文物,可探索「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繁華歲月。

高昌故城和周邊石窟寺中出土的佛典、摩尼教、景教的經卷,代表著不同時期佛教、摩尼教、景教的興衰歷程。中原內地色澤華美的錦繡繒帛,如尼雅遺址出土的「元和元年」、「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延年益壽長葆子孫」等吉祥語文字的彩錦;營盤墓地出土的漢文——佉盧文雙語文字織錦、漆器、銅鏡、鐵器、紙張,開元通寶、建中通寶等錢幣;中亞和西方的玻璃器、珠飾、波斯銀幣、東羅馬金幣,營盤墓地「對人對樹對羊」紋罽袍毛織物,都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貿易和社會文化的交流盛況。

中國生產的絲綢、瓷器、漆器、香料(如薑黃、生薑、麝香、肉桂),西域及中亞出產的良馬、皮毛製品、珍禽異獸、金銀飾品、玻璃器等奇珍異物,是漢唐時期東西方交往、貿易的重要物品。

伴隨物質交往的同時,經濟、科學技術(礦冶、造紙、農業水利、紡織、玻璃製造、天文曆法、製糖、醫藥)、文化(典章制度、造型、裝飾藝術,音樂、舞蹈、繪畫)、宗教(佛、道、祆、景、摩尼教、伊斯蘭教)、儀禮習俗,也呈現出互動和傳播。

出土的多種文字書寫之古代民族文書簡牘,漢文、佉盧文、吐火羅文、龜茲文、粟特文,婆羅謎文、察合臺文、阿拉伯文,在西域一些地區流通的「漢-佉二體錢」、「漢-龜二體錢」,西域出產的「胡王」錦、龜茲錦等織物,交河故城的金器首飾,尼雅遺址的錦袋棉布,尼雅、樓蘭的簡牘文書,克拉土墩遺址的珍貴壁畫,阿斯塔那墓地栩栩如生的泥俑和木俑,約特干遺址的泥塑,寓意深刻的簡牘文書,精美絕倫的唐代繪畫,以及沉睡三千八百年的樓蘭美女等等。五十多年來新疆考古發現和研究,在在反映漢唐時期西域歷史文化和絲綢交易盛況。

資料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上圖右:「木身彩繪高髻泥頭男俑」,唐代,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通高二六‧六公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

上圖左:「半袖綺衣」,東漢魏晉,樓蘭故城北墓葬出土。衣服長度八十八公分、肩通寬六十四公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