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 Economy=Gigonomy 特約經濟
隨著失業狂潮湧現,美國工作形態跟著改變,全職工作者有如鳳毛麟角,為了糊口,半時特約(part-time gigs)、計畫包工(project contracts)和臨時工(fill-in freelance work)等派遣工作至少未來短時間內將成為工作主流,歡迎來到所謂 gig economy(特約經濟或派遣經濟)的年代(Welcome to the age of Gigonomics),至於這種蔚為經濟主流的臨時工作,就叫gigwork;而這些派遣工就叫giggers。
事實上,對藝文工作者,如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和網路設計師,他們早就對這種從一個個案跳接另一個案的自由工作形態(project-to-project freelance career)習以為常。底層薪水階級(bottom income brackets)也早就靠打臨時工付房租、健保費用、保母和學費。數字會說話,真正造成「特約經濟」禍首的還是美國勞工局公布的失業人數,過去13個月,美國已經有250萬個全職工作(full-time jobs)消失,外加企業預算緊縮,經理人早已開始把工作外包(outsourcing),新世代又習慣全天候電腦連線作業,企業忠誠度降低。
如今連高所得和專業人士,如法律、財務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工作都不再是全職工作。沒錯,1996到2005年,美國這種半時契約工約占全部職場人力的三趴,但他們多半是為了兼顧家庭自願的。過去10年間,強迫性半時工已從450萬增至800萬人。當然在gigonomics中,這些giggers最恐懼的是缺乏社會及金融安全保障。尤其過去認定一流大學文憑在手,工作就有保障的知青,驀然回首,發現自己竟被迫淪落到靠派遣工作維生,不免有嚴重的失落感。至於美國企業界,由於絕大多數員工是約聘或兼差,開始讓人覺得彷彿永遠在請「育嬰假」(permanent maternity leave)。
Newspaper Bailout 報業紓困?
當美國幾乎每天傳來媒體關門倒閉裁員等負面消息之際,美國新聞工作者可能又要羨慕法國了。法國政府長期贊助岌岌可危的報紙,法國總統沙克吉現在要撥7億6500萬美元(約270億台幣)為報業紓困。做法包括將政府在平面和網路媒體的廣告經費加倍,並免費贈閱18歲青少年報紙一年,但沙克吉這種大手筆可能難望有利可圖。
主要原因是平面媒體和其他遭受這波金融海嘯襲擊的產業不同,報紙早在經濟慘綠前就開始慘澹經營。報業收入80%以上靠廣告,但因企業本身受到重創,廣告預算自然被海削。因此不管法國或其他國家,報業不只靠現金挹注(cash infusion),還是要從結構性改革做起。此外,沙克吉送報給18歲少年閱讀固然是很好的公關,但不可能扭轉一般年輕人流向網路(migration to the internet)的趨勢。這些「土生土長的數位人」(digital natives)很難再像老一輩照單全收媒體資訊(take what we give you model of print)。相反的,子女既然有免費報,父母難道不會取消訂閱?
沙克吉此舉可能不經意趕走報紙讀者,送走廣告收入,因為報紙拿了政府的錢,獨立性便遭到質疑,很難再贏得讀者信任。《消失中的報紙》(The Vanishing Newspaper)作者菲立普.梅耶(Philip Meyer)就曾說,喪失信任就等於喪失經濟價值(the loss of trust translates into a loss of economic value)。歸根究底,報業可能還是要趁機設立多元平台出版(multi-platform publication),編輯部反而要加強投資,只有高質新聞才可能有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