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雪深幾許
作者:陳芳明
出版:印刻
過年期間與一位從事創作的朋友約在家中小酌一番,他提到不久前特地與另一位朋友從中部北上,重返母校聆聽一場演講。聽講時,午后冬陽自窗外灑落,光線清澈得立體感十足的空間氛圍,時光彷彿倒流回高中時期,而講者分享的生命經驗,則讓他感動得目不轉睛地盯著講者,以目光行最敬禮。
哦~這倒勾起我的好奇,是哪一位大師,怎樣的一場演講,可以吸引一位專職創作的人特地北上?朋友指了指擱在茶几上,貼著中時開卷好書貼紙的《昨夜雪深幾許》一書說:「正是陳芳明老師!」
對民國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開始關心社會、國家的人來說,陳芳明的形象,社會性應是遠高於文學性。那是一位詩人不以詩人,而是以社會運動者形象被認識的時代。
然後,陳芳明轉身離開政治工作者的角色,走入校園,以比較接近本我的方式,以耕耘台灣文學領域的方式,發散著他對這片土地的真情。
閱讀《昨夜雪深幾許》一書,真忍不住要擊節而歎,果然是一位愛詩、寫詩之人,對文字推敲斟酌的習慣,連散文寫來都是鎔鑄錘煉、一字難易的珠璣。清朝四大才子之一的金聖歎曾說:「說心中之所誠然,故能應筆滴淚;說心中之所同然,故能使讀我詩者應聲滴淚。」
陳芳明書寫《昨夜雪深幾許》篇章時想來必曾應筆滴淚,由是當你我讀其作時應聲滴淚,便不覺可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