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豐富性 修行以禪修為主 各教派共存共榮 被譽為「世界佛教博覽會」
【人間社記者觀昶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被譽為「世界佛教博覽會」,佛教在美國本土化的過程中,呈現日益發展的榮景,對研究全球化時代的佛教理念與傳播模式、跨宗教與教派之間的對話,以及佛教對多民族、多元文化環境的社會功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根據「美國人宗教身分調查」資料顯示:一九年,美國約有三萬名佛教徒,至二五年,增加至二百七十二萬人,占總人口百分之零點九,比例雖不大,但呈多樣化發展,漢傳、藏傳與南傳佛教共存共榮,中國、日本、南韓與越南佛教各開設道場,法務興隆。
美國佛教擁有全世界最獨特的傳播與發展環境,可說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新式佛教》作者柯爾曼指出,美國佛教特點包括:在教理、教義和儀式上趨於淡化;修行導向以禪修為主;民主平等、女權主義氣息濃厚;關懷生態環保等社會問題。
一八四四年一月,波士頓的雜誌發表《法華經》英文節譯,是美國知識份子接觸佛教之始,一八九三年,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宗教會議」,帶動美國人開始重視佛教。
之後,佛教,尤其是日本禪宗逐漸在美國立足;一九六年代以後,佛教在美國迅速發展;到一九九八年,北美地區各類型禪修中心已超過一千家。
美國佛教學者致力宣揚亞洲佛教,並在大學培養佛教學生,是溝通亞裔與歐裔佛教思想的主力,為「宗教對話」奠定了基礎。
來自亞洲的東方佛教與本土的美國學術,相互輝映,更造就了美國佛教與學術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