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政府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引起部分本土弱勢產業憂心受衝擊。
經濟部與陸委會完成說帖,定位ECFA為兩岸特殊性質的經濟合作協議,內容除早期降稅承諾外,不涉勞工議題,初期也未涉及具體產業項目,我方毋須立即開放二千多項中國大陸產品進口以及大陸服務業來台。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昨天在立院表示,將於本周五舉行公聽會,聽取產業界、專家學者意見。
對於民進黨要求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前必須進行公投,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這是經濟議題,沒有涉及政治框架,因此「沒有需要」。
他說,會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好好溝通,如果有政治框架,不會簽署任何協議。
說帖表示,ECFA是架構性協議,不是一步到位,和一般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同,僅針對有急迫性、有共識議題先行處理;未來架構推動原則將是先易後難、循序漸進、開放項目與保留措施雙軌推進,及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內容只規範兩岸經濟合作事項,不涉及統獨及政治問題。
說帖指出,未來協商時,政府會在進行產業影響評估後,才決定工業產品的開放期程,以為我弱勢競爭力的產業,爭取開放調適期,並規畫相關風險管理機制,例如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