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情花意】 橄欖

菲爾 |2009.03.10
643觀看次
字級

橄欖果別名青果,乃因果實尚呈青色時即可鮮食而得名。又名諫果、忠果,因吃時味澀,嚼後則生津止渴,猶如忠言逆耳,卻於人有益。民間用其表達「苦盡甘來」之意,當它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如元代王禎的《農書》記載:「橄欖生嶺南及閩廣州郡……其味苦酸而澀,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為諫果。」

根據《日華子本草》載,橄欖是種「開胃,下氣,止瀉」的果實。《滇南本草》說它能夠治一切喉火上炎……能解濕熱……生津、止渴、利痰,解魚毒、酒、積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的也差不多。

而用橄欖提煉的橄欖油能達到天然保健、美容功效,和理想的烹調用途。在地中海國家,橄欖油有幾千年歷史,在西方被譽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聖經》中,早就有「油橄欖」的出現。

橄欖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詞的記載很多,以述其味苦久食留津為主,如:

宋代蘇軾的《橄欖》:「紛紛青子落紅鹽,正味森森苦且嚴。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

黃庭堅寫〈好事近‧橄欖〉:「瀟灑薦冰盤,滿座暗驚香集。久後一般風味,問幾人知得?畫堂飲散已歸來,清潤轉更惜。留取酒醒時候,助茗甌春色。」

詩人趙蕃曾在〈倪秀才惠橄欖〉中寫「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諫果欲誰從?」

橄欖熟時,掛果累累。明代《澄海縣誌》寫潮汕橄欖:「物產有橄欖,實小而尖者為佳。」潮汕果農的民諺:「霜降,橄欖裝落甕。」

唐宋時,潮州瘴癘疫疾猖獗,橄欖用來祛瘴氣、寬中氣,是為嶺南珍果,曾為晉京貢品。

橄欖既可鮮食、可入藥、可製蜜餞、乾果等零食,一直深受海內外華人的喜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