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三十七道品,是有漏、或無漏、或亦有漏亦無漏,已說明「有漏相」,再介紹其他兩種:
第二、三十七道品皆是無漏:從見諦(見道)的立場,思惟所修的道品,皆是無漏。(以見道的空慧,見一切法,所見皆是無漏的無自性空。)
第三、三十七道品亦有漏亦無漏:於《大毘婆沙論》說:「若八正道在七覺支之後,亦得是有漏、亦得是無漏。」假使八正道在七覺支之後,八正道是見道的無漏位,那三十七道品,就成為無漏的;若不依八正道入見道位,一切的道品皆成為有漏的。故八正道在七覺支之後,其意義不定。
今以圓教「無作道諦」的立場,以一心三觀來觀三十七道品。三觀於一心中,四念處皆是即空、即假、即中。更進一步說明,四念處,是大乘兼小乘教之重要意涵。
《大品般若經》說:「若以一切種智來修四念處,四念處即是法界,能攝一切法;一切法,也都攝於四念處中。因於一切種智中,趣或不趣都不可得故。」如《華嚴經》說:「譬如大地是一,能生種種芽。地是諸芽之種也。」
此乃說明四念處具足一切法,一切法既是四念處的境。如同大地能生種種芽一般。以下引經證說明。
《法華經》說:「一切種相、體、性,皆是一種相、體、性。何謂一種?即佛種相、體、性也。」如經文所述:「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以十如是來觀一切法,一切法不離「百界千如」的範疇。
又,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比喻為修道上的七方便
;而雨水遍灑大地,如植物的種性大小,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也是如此。
(待續)
:
七方便:天台涉於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
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
第二為:藏教之聲聞、緣覺二人,通教之聲聞、緣覺、菩薩三人,與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此七方便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