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台北報導】廖月嬌在台北縣汐止東湖社區的老人活動中心上課,在諸多課程選項中有一項「話畫」,雖然從來就沒有繪畫基礎,卻因為老師的引導、產生互動而有意外的省思。廖月嬌說:「我自許要當一個正信傳道人,沒想到在一堂毫無道理可言的課上一觸百通。」
廖月嬌有幾位老同學都住在汐止東湖一代,碰巧退休後都到同一社區的老人中心上課,同學重逢再當同學,從歌曲教唱到日文課、電腦課,每周有三天穿梭在老人活動中心,課都上過了,話也都談遍了,不少寶貴經驗是課堂上年輕老師教不來的,於是,有幾位老學生自告奮勇要開課。
其中一位是廖月嬌四十年前北市商的同學黃淑賢教畫,廖月嬌捧場去報名,上了課才知道有些畫一定要到了某種年齡才畫得出來,這時已不著重技巧的磨練,而是將意念形諸於線條、造型和顏色,這是一場歲月與生活的對話,她的同學老師總是出怪招,一邊談話一邊畫,畫完了還要講一些話才算結束。
第一堂課,廖月嬌吃了老師帶來的櫻桃、龍眼、棗子,享受下午茶時光,然後畫圓,用圓和櫻桃、龍眼、棗子的滋味聊想,畫出自己的作品,那當然是獨一無二的創作,因為人人有一個不一樣的故事作依據,這故事說出來後,著實讓人亦喜亦悲,那個故事不是歲月的創作?
第二堂課是在白色的紙上畫白色的棉球,廖月嬌畫上背景,她說:「白色的綿球在白紙上是無法顯影的,必須有深色盤子的襯托。」觸動廖月嬌心弦的是什麼呢?她說:「人在生命長河裡是有定位的,因此有時空的層次和倫理,我們如果只看到自己,忽略背景,就好像白色的綿球在白紙上,看不到,使不上力氣。
廖月嬌是日蓮正宗教的信徒,念佛二十餘年,她從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漸漸能夠以生活小事舉例說理,她感謝信仰的潛移默化,話畫,真是人生必要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