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做義工很有意義,要不要一起來?」家住南投的蔡綿絹因為九二一地震而與女兒吳珮瑜踏入物資援助行列,愈投入愈覺得無私的救助很快樂,隔年,她報名參加消防局鳳凰志工隊培訓,滿一年又帶女兒進去,女兒服務出興趣後,除加入鳳凰志工,還兼紅十字會救難服務隊志工。
地震重創 投入救援
蔡綿絹說:「九二一地震時,我們家離南投山區有段距離,沒受到重創與傷亡,但災民剛好被安排到自家對面的體育館住,看到那麼多生離死別的場景,以及可憐的慘狀,我立刻帶小孩投入物資救援,也充當嚮導指引國軍路線。」
只是偶然的、單純的幫助,卻愈做愈難放手。
「那時我徹底認識什麼是人性。」蔡綿絹表示,人類有時脆弱,有時堅強,最堅強的還是忍著決堤情緒,努力完成救援工作的義工;很多義工都做到欲罷不能,而她在民國九十年加入南投縣消防局鳳凰志工隊後,如今已當上副分隊長。
沒空害怕 救人第一
鳳凰志工隊的工作內容很單純,卻很「不穩定」,她說:「接到通報有人因停電受困或車禍受傷,我們就要去現場做基礎急救。」血腥的斷肢、上吊的影像常要面對,但蔡綿絹不怕,第一念頭只有「迅速救人。」
「也是因為沒有害怕的時間,因為救人都來不及了。」蔡綿絹說。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有個年輕人被發現倒在廁所,她們趕到現場急救,送醫仍宣告不治,那次遺憾在她心裡藏了好久:「延誤通報是其次,遺憾的是,他過去沒病史,只是突發性心肌梗塞,卻沒有人做CPR!如果有,這個年輕人現在還是活的。」
吳珮瑜 學到更多關懷
她女兒吳珮瑜則在九十一年投入鳳凰志工隊,以服務「後線」的醫療救難為主,隔兩年再度加入紅十字會「前線」,協助脫困救災,從看慣受傷、死亡的畫面,到援救脫困、重生的人們,她的生活充滿挑戰,學到更多樣的慈悲與關懷。
「其實生死場面接觸久了,早就沒有特別感覺,深刻的反而是上基礎搜救課程時,在代訓單位裡,認識來自各地聚集的夥伴,體驗搭繩攀索的技能。」吳珮瑜雖已二十七歲,在社會打滾一段時間,但她卻愛上當義工,「一有空閒我就去!」
幫助人 也能自我成長
吳珮瑜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本是認為需要被給予關懷的對象,卻主動釋放愛,她說,社會總認為單親家庭子女都是問題兒童,其實出色的不在少數,只是習慣報憂不報喜;她認為,無論單親與否,對子女來說,最重要的是環境教育。
「從小媽媽對我們的成長很重視,單親家庭雖然比較需要關懷,但也懂得自立自強;在我觀念裡,只要是自己能力範圍所及,能做多少事就盡力去做。」吳珮瑜說:「做義工不僅能幫助人,也能自我成長,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幫助自己。」
「救人是本分,是應該做的事。」蔡綿絹從小灌輸子女這樣的認知,吳珮瑜覺得很正確。「人在遇到困難時,總希望他人伸出援手,我們只是剛好學有一技之長,適時給予協助。」
吳珮瑜認為,救人不算什麼,但對被救的人來說,也許改變一生,「世事無常,那時會發生事情都不知道,做好覺得該做的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