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三月的五或六日,進入「驚蟄」的節氣。「立春」過後,氣溫逐漸回暖,來自南方的暖空氣會漸漸增強,與籠罩在台灣的冷空氣產生旺盛的對流,而引起打雷閃電的現象,稱為「春雷」。春雷初響,嚴冬時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開始甦醒活動,所以這個節氣才被稱為驚蟄。
驚蟄時節,正是農民忙著插秧的時刻。農民常依據驚蟄這一天是否打雷,預測當年收成的好壞。如果春雷在驚蟄之前響起,表示雨水會很多,甚至可能會發生水災,俗語「未驚蟄打雷,會四十九日烏」意思就是說,驚蟄之前就打雷,會連續下四十九天的雨;但如果過了驚蟄,還沒有雷聲,就有可能會鬧旱災,今年將是個饑饉年。
驚蟄之後,氣溫逐漸升高,萬物生機盎然,「驚蟄鳥仔曝翅」這句諺語意思是說,不只冬眠的動物會出來活動,連鳥兒都會飛出鳥巢,停在樹枝上曬太陽呢!
這個時節正值春暖花開時期,尤其是杜鵑,滿山遍野盛開,白色、桃色、橘色、粉紅色的杜鵑花,將春天點綴得更美麗了,不妨趁著周休二日或假期,與家人到郊外賞花踏青,享受一下春天浪漫的氣息。
三月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國父曾指出造林的重要性,所以民國政府把這一天定為「植樹節」。現在地球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民眾逐漸具有環保意識,一些地方政府會在這一天舉辦植樹活動,小朋友可以在這個展現生命力的時節裡,動手種下自己喜愛的植物來響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