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美國確定出現第三起狂牛症病例,消基會與多位立委呼籲衛生署停止美國牛肉進口,但衛生署指出,根據檢驗資料了解,這起病例是散發性案例,台灣不會因零星案例禁止美國牛肉進口。衛生署也已要求美方提供更詳細流行病學檢驗報告。
美國農業部昨天證實,阿拉巴馬州發現第三例狂牛症病例,這頭牛已被當地獸醫撲殺,並掩埋當地農場。這也是美國實施監測計畫迄今,確定的第二頭感染狂牛症牛隻。
消基會昨天召開記者會呼籲,為民眾健康安全,除非建立美國牛肉的食品履歷制度,否則不應開放進口。
雖消基會呼籲衛生署重視消費者權益,但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蕭東銘指出,這應是散發性案例。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範,台灣不會因零星案例,禁止美國牛肉進口,且目前國際間並無其他國家採取下架措施。
他說,台灣目前開放進口的美國牛肉是年齡三十個月以下的小牛、剔除帶骨肉塊、內臟或神經組織高風險部位肉品;但根據美國提供的檢驗報告,透過牙齒檢查,這頭病牛是超過十年的老牛,應是西元一九九七年美國實施肉骨粉飼料禁令前感染案例,並不會進入食物鏈。
另外,衛生署也已要求美國在一個月內,提供更詳細流行病學報告,包括病牛親代、子代及整個農場牛隻的檢驗結果;未來若發現其他案例,足以證明發生群聚性、續發性案例,才會改變現行進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