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 3月17日入學結果明朗化 再準備第二階段 備審資料自製 也是勝出關鍵
【本報台北訊】學測成績公布後,考生下一步就要準備甄選入學的備審資料及口試。升學輔導專家胡天爵提醒考生,在三月十七日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公布前,考生仍應「七分力迎戰指考,三分力準備甄選」;等到結果明朗化,再全力準備第二階段備審資料。
胡天爵表示,考生拿到成績單後,首先要檢視學測成績和模擬考排名相比,確認是否失常,若成績不理想,就要專心拚七月指考;第二步則是評估自己學測成績離目標校系有多遠,若目標不遠,就直接申請;若有落差,則還是要拚指考,並針對目標校系的採計科目,調整分配讀書時間。
大直高中校長楊世瑞表示,學測採級分制,比較適合「全科型」,也就是每科都不錯的學生;但若有自然組學生數理很強、英文卻很差,則可考慮選擇部分採計、且有加權計分的指考分發。
每位考生申請學校可填五志願,楊世瑞建議,可參考去年申請入學成績,評估要填那些校系,「可有一至兩校系選填比自己成績高點的理想校系,其他志願採務實取向。」但絕對不想再考指考的考生,則宜多填符合自己成績的務實校系。
在選擇校系時,胡天爵建議,可考量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為筆試、面試、或只審查資料的科系最適合自己,有些學生害怕面試,有些則擅長表達,強項不同,選擇則異。
胡天爵提醒考生,今年開放申請的一千四百一十二個系中,有七成、即一千零一十七系面試、筆試時間集中在四月十至十二這三天;台大、清大、交大也有兩百二十九系都選在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撞期嚴重,報名時就要注意,「最好也選一至兩個只需繳交審查資料的科系。」
建中校長蔡炳坤建議考生,備審資料最好自己準備、製作,花錢請人家做的看起來都一模一樣,不夠真誠;在級分相同的情況下,比的就是這一部分,不宜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