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久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於本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間先後訪問日本、印尼、韓國和中國四個國家,打破美國新政府國務卿以歐洲或中東作為首訪地區的慣例,希拉蕊此行也可以嗅出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
希拉蕊選擇日本作為第一站,是帶有化解日本疑慮、強調重視美日同盟的戰略考慮。因為日本作為「美國亞洲外交政策的基石」的前提下,美國有必要鞏固、並加強與這位盟友的同盟關係。第二站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希拉蕊訪問印尼的動機,主要是將印尼視為改變回教世界對美國負面觀感的槓桿支點,藉由訪問印尼改善美國與回教世界的關係。
第三站南韓的訪問動機不在美韓關係,而在北韓核武問題。南韓之行最主要目的還是要了解和聽取對北韓核問題的看法,並就此問題進行溝通和協調,以便為制定新的對北韓政策提供參考。
至於中國是希拉蕊此行的最後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因為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無可替代,美國必須正視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
綜觀希拉蕊的亞洲行,它標誌著布希時期「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不再主導美國的外交政策,取而代之的是重視更多客觀論點的「靈巧實力」外交政策。希拉蕊的亞洲行代表著美國新外交策略的展開,更透露出歐巴馬政府重塑美國的亞洲影響力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