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品調適的第四項是:
四、道品相生:說明三十七道的七項中,彼此相生的關係。因修四念住是為了對四聖諦做更好的取捨,在觀察身、受、心、法四念住的道之後,產生如何取捨的想法,並努力精進善與不善的取捨,故修四正勤。
因修四正勤,精進於對善、不善的取捨,就能修出正確無誤的禪定,此禪定就是殊勝功德的基礎,即是四神足。有了四神足,方生五善根之自在。修五根達到煖、頂五根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忍與世第一法的五力。串習五力的智慧,會達到現證空性的七菩提分。有了七菩提分現觀的道,方能入八正道,是名「善巧調適」。
八正道,具足戒、定、慧等,皆名為正道。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實踐綱領,八正道歸納起來,亦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正見、正思惟屬於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學;正念、正定屬於定學;正精進通於戒、定、慧三學。
八正道以「正見」為首,說明學佛應當以智慧為前導,才不致迷失方向,這是以修行的次第而言;若以修行的目標來說,「正定」才能離惑、證真。要修得「正定」,則須借助「正見」至「正念」等前七支為緣,也就是說,有了正知正見,發乎於身的行為,才能遠離殺、盜、邪淫,合於「正業」、「正命」、「正精進」;發乎於口的語言,必然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的「正語」;發乎於意的正確思想,才能遠離貪、瞋、愚癡的無明妄念,而起無瞋恚、無害想的「正思惟」,及憶念正道的「正念」;如此身口意三業清淨,自能入於無漏清淨的「正定」而獲得解脫自在,所以說八正道是正覺解脫的正道。《大智度論》言:「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是為「相生」,亦是「調適」。所以,須要此三十七道品。
前面所說,雖然已破法遍、識通塞,若不調適修道的次第,如何能急速與真諦法相應呢?真諦法,名為無漏,三十七道品,於修道中尚屬有漏法。有漏法,能作無漏的方便,若失去方便,真理就難體會了。如:釀酒,發酵的溫度適中的話,水能釀成酒;麴麥溫度失調,就會失去該有的味道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