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情的面對單親事實?時代已變,單親之後再結緣,說不定幸福的變成「多親」,讓兩代人擁有更寬廣的愛。
就刻板印象來看,單親家庭一向被稱為「破碎家庭」,是一個悲情而不完整的象徵。事實上,時代已變,單親之後再結緣,說不定幸福的變成「多親」,擴大了家庭兩代成員的愛。
社會價值觀大幅改變
資料顯示,台灣約有五分之一的單親家庭,總數達一百四十多萬戶,成為「主流」的家庭類型之一後,負面眼光的確降低不少。
銀行協理吳鳳美說,自己是三十年前的單親小孩,常被同學笑沒有爸爸,是野孩子,「反過來看,我兩個也是單親的女兒,卻身心調適得很好,從不缺少父愛。」分手的先生和她及女兒都成為好朋友,彼此在親情之外,加添一份友情,因親近而「賺到」更多的愛。
社會價值觀的確已大幅改變。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理事長蔣海瓊就曾強調,家的價值不在於成員角色是否齊全,而在於家中成員是否相愛,只要符合這個定義,就是一個完整的家。
自我價值的低落
單親的孩子會不會這樣想?是不是依然覺得孤單?善牧基金會單親家庭服務中心主任李淑靜觀察到,單親家庭的孩子較一般雙親家庭辛苦的地方是,父或母因一個人同時承擔家庭經濟重擔及照顧責任,難免在照顧孩子上分身乏術。「但多數單親爸媽都會因此加倍關注孩子的成長,惟恐孩子不如別人。」
她指出,少數單親家庭因為缺乏親友支持系統,加上經濟欠佳,甚至有些孩子認為自己是父母失和或家人死亡的元凶,所以容易產生自我價值的低落,影響情感安全感或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無法面對親人的死亡,漸產生行為退縮、情緒不穩等,這些狀態都是必須要被關注的。
承擔雙親的角色
李淑靜也看出,單親媽媽除須面對自己遭遇情感失落的悲傷或怨恨,有時挾帶面對鄰里同事異樣眼光的擔憂。更辛苦又無法避免的是承擔雙親的角色,兼顧經濟重擔和教養孩子,困擾的時候無人可商量,孤單、沉重的情緒與壓力無處傾訴,常常在無人的時候靜靜哭泣,在人前又要堅強面對,脆弱與堅強是單親家長日復一日的情緒循環,「當身邊有單親家庭的朋友同事,請給他們多一些關懷與喘息的空間。」她說。
是歡喜的成長,還是悲情的沉淪?其實全看大人的做法和小孩的性格,只要兩代觀念是陽光的、向善的,由一個分手家庭延伸成兩個生命共同體,是有可能的。
愛,因此更圓熟。
可以求助的地方:
●善牧基金會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02-23815402
●臺北縣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02-89115527
●溪水旁關懷單親家庭協會 02-25784508
●家庭關係服務中心 02-25580220
●家庭教育服務中心 02-25775968
●中華健康家庭協會 02-23657366
●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02-25580170
●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 02-23891009
不孤單的 4 大原則:
1.培養孩子能夠面對身為單親家庭一份子的現實感,接納自己所處的情境。
2.與孩子有關的重要他人,如老師、鄰里長輩、親友們,應該給予多一些支持關愛。
3.蒐集有關兒童公益活動,鼓勵孩子參與,擁有與人群接觸的經驗。
4.提供情緒與社會技巧發展不佳之單親兒童遊戲藝術成長團體,增進其自信心,增強生活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