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族想發掘自己真正愛做的工作,注重成長和經驗、成就和被尊重。出社會卻發現個人價值被物化,老闆只看業績,生活被工作吞噬....。
對身為嬰兒潮的父母來說,已屆退休之齡,現在才告誡兒女該吃苦耐勞,跌倒要靠自己爬起來,是不是太遲了?我認為,改變永遠不嫌遲。在這個金融海嘯,正是生涯衝浪最好的時機。
嬰兒潮養育的下一代,普遍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是政府「兩個恰恰好」生育政策的第一代產品。在嬰兒潮這一代,父母不管生活多艱困,一方面是不知節育之道,另一方面彷彿是唯恐有養不大的,當時的家庭兒女成群,一路從客廳是工廠,到經濟起飛,大致來說,生活條件正逢社會邁入小康,從艱辛到溫飽,從吃蕃薯簽到餐餐有肉食,日子過得知足踏實而惜福。
六、七年級是含著社會富裕的銀湯匙出生的,嬰兒潮對子女無微不至、有求必應,每個孩子都是寶,不讓老師處罰,不滿軍營嚴訓,最好一路聯考過關,有考必中隨便讀。等到出社會後,這樣和顏悅色的調教,竟出來一批草莓族,各個公主王子,懂得名牌怎麼買,懂得電玩遊戲竅門,卻不懂待人接物要忍耐,不缺企圖心強、個性脾氣大,就缺耐性抗壓性。
沒多久以前,草莓族和企業主的磨合正精采,不滿工作超時、上司管束,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隨時走人,飄洋遠渡去國外旅遊,回來先領失業救濟金,再徐圖找工作,成為公司最頭痛的對象。中階主管會在招尋員工時相互告誡,要小心這些工作年資短卻不斷換工作的年輕人。
草莓們也很委屈,從小到大被灌輸,要發掘自己真正愛做的工作,不要只注重薪資,要注重成長和經驗、成就和被尊重。出社會卻發現個人價值被物化,老闆只看業績,生活步伐被工作吞噬,鎮日待在電腦室或無塵房十多個小時、找不出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處。於是上山下海遊鄉野,成為渡假時尚,電影「海角七號」票房,有一大半是年輕驛動的心在捧場。
不到半年前,敢於出職場,轉向大自然,回歸田野山林的都會菁英,是媒體競相報導的稱羨對象;知道棄膏粱美食,啃蕃薯吃地瓜葉有益健康的人,被視為養生的先知。金融海嘯一來,「你要種樹嗎?要養魚嗎?」媒體用斗大標題訕笑農委會、林務局為救失業所提出來的職位,詭異地做了一百八十度轉變。
其實,台灣的海還是海,只是海中變色的珊瑚礁仍在等待污染離境;山還是山,只是土石流和危橋仍在等待修整;魚塘還是魚塘,只是養殖魚在等待能研發少投藥多存活的新飼主;食品市場也在等待更新的晶片技術,好教我們能快速測試出無毒食品,讓國民的致癌率降低。家庭主婦對台灣成為「無毒國度」的夢想,還漂浮在每個菜市場的門口,想讓台灣成為「東方瑞士」的夢想,也還在許多投過票的選民心中。
除了當外銷的代工,有志氣的台灣人可以做的事,應創的業,想一想,以我們年輕人的創意方向來思索,還可以有更多。
報載十二月失業已超過五十五萬人,我寧可這五十五萬人,都把自己看成是「新鮮人」,是擺脫以為台灣只有代工的宿命,走向新而自主的革新體的新細胞。
王永慶賣過米,陳立夫養過雞,苗豐強年輕時洗過廁所,只要是工作,就是生活經驗,只要用心深耕,自然能福田造境,無塵室未必勝過大自然的磨練,最要緊的是,「君子不器」,不要被自己的「心宅」困住,別當固步自閉的宅男宅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