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氣候由冬轉春,輪狀病毒發威,原本好發於兩歲的嬰幼兒,連國小三、四年級小朋友也受到感染,醫師呼籲,小朋友少出入公共場所並記得勤洗手。
最近屏東地區有不少小朋友感染輪狀病毒,出現上吐下瀉及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現象。屏基小兒胃腸科醫師陳志成表示,輪狀病毒藉腸胃道的排出物經口鼻傳入,傳染力非常強。感染對象以六個月至兩歲的嬰幼兒為主,抵抗力較差的兒童或成人也會被傳染,托兒所或幼稚園容易擴散感染。
輪狀病毒潛伏期約二至四天,開始可能出現流鼻水、咳嗽、發燒等感冒症狀,接著嘔吐,有的會腹瀉,嚴重者有脫水現象,威脅生命。
由於腸道發炎,許多腸細胞受到破壞,影響酵素的製造,不能吸收食物,其中以不能吸收牛奶的情形最嚴重。陳志成建議,腹瀉厲害時,先讓小寶寶禁食普通奶粉,改以米湯、特殊配方奶粉 (無乳糖的醫瀉配方奶粉)來代替,吃母奶的嬰兒可以繼續哺乳。
受感染時,重要的是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家長可購買專為幼兒設計的電解質液,或是對半稀釋的運動飲料讓小寶寶服用,若仍無法改善狀況,再注射點滴。陳志成說,不去擁擠的公共場所和勤洗手是最好的預防之道,尤其家長在處理完小寶寶的排泄物後更要確實洗手。
雖然輪狀病毒主要是導致幼兒嚴重腸胃炎,但過去曾有輪狀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病例,不能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