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學佛三身時時修

陳思灝/輯錄 |2006.03.12
801觀看次
字級

數位科技時代,網路有著無限可能,卻有人可以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同時扮演很多的角色。在個人技能的養成方面,更是強調科際整合、通識教育等,好似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不然就要落伍了。該怎麼辦呢?要如何修習,才能讓吾人不必窮追著什麼是真正的修行方法跑,或是成為法門收藏家卻不實踐。

若說諸佛菩薩皆是佛門「以身作則」的楷模,則學佛行者又該如何起而效法呢?《大乘莊嚴經論》說(大正三十一、六○六下):「應知此三身攝一切諸佛身,示現一切自利他利依止故。」真是一語道破了學佛不能固著化,不能只修福報,也不能死讀佛典,更要關懷眾生不同根機的需求。

定慧等持淨法身

「有佛法,就有辦法。」不是在說超人;而是在說有如覺悟者的生活,才能免於雞同鴨講、弄不清重點或無意義的種種論爭,因此佛典《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要求(大正八、六八八下):「多愚癡者,修因緣觀。」但要注意愚癡並非只是指智商不足,卻是強調日常生活中遇事生種種錯誤認知的人,就像《大智度論》所說的(大正廿五、六○中):「愚癡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愚癡;是人欲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邪見。如是愚癡人當觀因緣,是名為善對治法。」

因此,佛門說:「看破紅塵」並非指個人不食人間煙火或遠離人群;而是在強調「世間染法,有貪瞋癡為所治;出世淨法,有戒定慧為能治。」(出自《宗鏡錄》大正四八、五八七上)原來,戒定慧是破紅塵種種纏擾的關鍵點,而持戒清淨為首要,才能「持戒得定慧」(出自《大莊嚴論經》大正四、三一三下)最終:「戒定三學,皆以莊嚴法身。」(出自《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大正四○、八五○中) 總的說來,「法身」即是佛法,是般若智,正是法身的顯發。

一切善行圓報身

佛陀的報身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其身相之莊嚴是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善行所積聚的福德資糧,而得如來微妙身相,正如《大寶積經》所說的(大正十一、五九三中):「由施得諸相,行慈獲隨好,等心於眾生,觀者無厭足。」一切善行不因人的好惡、親疏而異,能以平等心修集無量福慧資糧,以起無邊真實功德,其報身必然相好莊嚴,常散發智德戒香,能令觀者無厭欣樂親近。

另外,今生的相貌固然是因過去世的業報而定,但也需藉由知足、樂觀等的生活觀來成就之,例如飲食知節量、作息正常、言行符合道德倫常等等,以清淨日常生活的身口意三業。反之,若貪口腹之欲、巧取豪奪、日夜顛倒,則易患病、意外傷殘、萎靡不振等。總之,心靈調適自能流露出祥和睿智的端正氣質,就像《正法念處經》所說的:「人以戒莊嚴,戒香常端正,佛說淨善業,生第一天處。」

不請之友應化身

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很多人已陷入搶錢的苦痛輪迴中,更有媒體預測卡奴將會突破七十萬人。卻看不到有效的公共政策,更遑論以切實際的悲心來改善這樣的困境。反觀佛陀所強調的應化身,卻是以大悲心為主導的,為救度眾生一切的苦難而化身千百億,所謂「成就定忍,善知根性應病與藥,具大福德智慧資糧,為諸眾生不請之友,以神通力遍遊佛剎,入智行海,安住施戒智慧多聞。」(出自《大寶積經》大正十一、四九四上)

總之,雖分別說此三身之成就法,卻不可能截然三分的,就像《金光明經玄義》所說的(大正三九、三下):「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而此三身卻可以整合來說「觀心三身者,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諦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身。」 (出自《宗鏡錄》大正四八、九○八上)三身不必分次第得,只在當下的一念明理心、清淨心、利他心之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