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進是生命之路,放逸是死亡之路;精進的人不死,但放逸者雖生猶死。」--《法句經》
《法句經》第二十一偈頌提到的是放逸與不放逸,以此來教導世人。在漢譯《法句經》中,不放逸之意為「持戒與不貪」,也有「集中心念」之意。持戒是甘露之法門,解除眾生的飢,也是通往涅槃之路,使人超脫貪欲,達到不死的境界。相反,放逸是死亡之路,使人喪失正道。
佛教指的放逸,是失去自制能力之放蕩、愚蠢的行為與精神狀態;在《俱舍論》中,它屬於六大煩惱之一。相反地,以專注之心修善法,可名之「不放逸」;又在《唯識論》中,放逸是屬於二十種隨煩惱之一,指人不修善法,也不斷惡法的一種心態。仔細說來,放逸是以貪瞋癡三毒及懈怠為其根本基石。因此,要去除放逸的通病,須揚棄貪瞋癡三毒,並以不放逸的精進力來擊退它。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安慰為其將入涅槃而傷心的弟子,從右手放紫金色光說明:佛陀出現於世,有如優檀波羅之花一樣高貴稀有。佛陀覺悟萬物來去之相,都是無常空無自性的。最後,佛陀再三囑咐弟子,不要放逸懈怠,這都成為如來的最後教法。
佛陀所說的無常中,強調現在的每一當下,不要放逸,只要集中運用智慧,努力精進地實踐善行;覺悟無常真理,努力證悟自己當下的本來面目。
佛陀入涅槃的當下,以最真實的語言來咐囑弟子他所徹悟的無常法,教導我們不要放逸,努力精進,好好反思自己。他所教導的真理超越時空,至今仍然不變。那種啟發生命的法語,在《法句經》第二十一偈頌中,很貼近我們的生活。
放逸,使自己放縱貪欲,是讓生命駛往死亡之路,所以要知道趨向光明之路。我們要時刻覺醒自己,一心活出光輝的生命,帶頭增益善法。只要實踐佛陀教法的佛弟子愈多,佛陀的教法則可流傳下去,使佛法的生命不死。佛陀最後的囑咐,並不是死的佛教,而是活生生的佛教。身心不放逸,這是佛陀留給弟子們的懇切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