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家庭結構一直受到時代潮流和經濟的牽引,有一段年代,家庭從人生的身心靈安頓處,變成旅途的出發站....
去關島旅行,赫然發現這個美軍太平洋基地,竟是日本遊客最多的度假勝地;這裡不但是情侶和新婚夫婦的首選,更多的是扶老攜幼、祖孫三代同來的日本遊客。
看到青壯年扶著年邁的父母,或牽或抱著幼兒,觀賞落日金光霞彩,在沙灘上踩出成排並行的腳印,心裡油然生起感動。這種面對大蕭條威脅的時刻,還能摒除萬難結伴而來,應該是因他們非常看重親情,把能夠全家出遊,一同傾聽波波相繼的浪潮聲,領受大自然奇妙美感,當成人生最大的辛福吧!
我們有多久沒陪伴年邁的雙親,回報他們的漫長照顧和愛意?有多久沒和另一半分享生活的心情,培養彼此的默契?有多久沒和子女相處,儘可能不錯失他們成長的每一階段?
愛就是要勇於承擔,愛家就是要照顧家人;但是你是否也感嘆,生活壓力很大,賴以維生的工作機會在遞減,想顧家而顧不了,日子過得很辛苦。不過,大氛圍非個人所能掌控,小環境難道也不能自主嗎?
改變,其實由心升起,只要有心,向外馳求,大自然會給我們力量,「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大自然自有豐沛的生機傳輸,可以強化我們的身心。
多數時候,一個人下決定要為所愛的家人而改變的決心,比要為自己前途而改變,還要來得有力量,必然會為我們帶來新希望、新機會、新發明、新商機,從而生信心、重塑大環境。
台灣的家庭結構一直受到時代潮流和經濟的牽引,有一段年代,家庭從人生的身心靈安頓處,變成旅途的出發站,國際化越發達,回家的旅程越遙遠。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台商拎隻○○七公事包行走天下,八十年代精英競相越洋取經,不論在繁華的台北,或是墾丁的海角,小康或貧困的草根家庭中,都有「老大加尼福利亞,老二路易士安娜、老三密西西比州、二老福爾摩沙台灣」的家庭情景,為了明天會更好的夢想,支撐了家庭成員的出走奮鬥。
台灣嬰兒潮的那一段負笈海外的經驗,溫馨多於離異,最終在革新保台和回國創業的時代風潮下,大批精英回歸,於是我們有了科學園區和電子業,民主化和科技化,國家競爭力和個人成就獲得雙贏,「家」仍是兩代的避風港。選擇定居歸化異國的新家庭,則張開雙臂歡迎雙親駕臨,別計較他們是期望老人家來分擔撫育下一代,還是誠心誠意奉養回饋老爸老媽,家庭成員間本當相互支持,不是嗎?
產業垂直分工盛行,西向大陸的年代,台商台幹現在肩背筆記型電腦,袋插大哥大,東跨太平洋,西越台灣海峽;更多台灣的家庭開枝漫葉東出西進,對原生家庭而言正是有家皆四散,代代有遠遊。
於是,當一天結束時,多少遊子癡癡等著家小在MSN或SKYPE上線,好進行網上視訊。清朝有出走大西北的晉商徽商,民國則有西進大陸的台商,前者有倚門遠望的妻小,日日盼歸不見歸,後者則有上網與傳簡訊的家人,如今更可藉直航共構生活圈。今人確實比舊人幸運,網路也讓家中成員的聯繫變得更緊密。
國際化和網路資訊化把金融海嘯的破壞力,以放大數十倍的速度傳播,失業浪潮也使千千萬萬家庭面臨生存危機,下一個能帶領產業走出蕭條惡夢的火車頭在哪裡?答案很明顯,就藏在你我家中。能為家庭創造安全環境、節省開支、吃的更安心,帶來舒適和歡愉的產品,就會是未來的龍頭產業,想讓員工全天賣命、以職場為家的企業,絕對不會成功。
家就是我們身心靈的安頓處,沒有其它地方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