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造作惡業,今生來世皆會遭受苦報,自己造了惡行,其心中的痛苦有如墮地獄,充滿痛苦。」《法句經》
提婆達多曾密謀殺害佛陀,並讓教團分裂。他想制訂比佛陀教團更加嚴格的生活方式,來贏取世人的好評,故提出五種嚴格的規則:修行者只能生活於森林中,以乞食方式生活,穿著丟棄的布所做成的袈裟,在樹上或墳墓旁露地而坐,乞食時不可接受魚。
當時佛陀教團雖大部分已經遵守,但佛陀的真實教法,不管在何處,皆以不偏不倚的中道來實踐之,所以佛陀對此五項主張,全部否決。其中修行者乞食時,對所供養的飲食不要執著,而要以無所執取的心接受在家者的供養,只求資養維持身體所需,使能精進修行,全力弘揚佛法,這才是佛陀的本意。因此,佛陀拒絕了提婆達多有關乞食的主張。
可是,卻有幾位意氣沖天的年輕比丘追隨提婆達多,引致教團的分裂。自滿的提婆達多,蔑視佛陀,惹事生非。雖則他晚年已悔悟改過,但仍重病纏身,深受痛苦,猶如生活在無間地獄中。
佛教從印度傳遍全世界,並順應各國的傳統文化而有所轉變,又跟隨時代潮流,形成今日的佛教。今日為了布施供養的在家者,以無執之心接受乞食的精神,早已喪失殆盡。
我們為了成就道業而接受飲食,如因貪著其味,心享樂之,反自造惡業。透過佛陀與提婆達多的軼事,我們修行者不能不痛切反省自己的生活。提婆達多分裂教團之惡行,招引極大的罪業,忘卻佛陀的真實教法,分明我們的生活也成為罪惡的根源,引起苦果。
像提婆達多一樣只追求外在的威儀、權力,自身卻一點德行也沒有,實在是修行人的悲哀。因此,我們要謹記提婆達多的教訓,以之來檢查自己是否造作了墮無間地獄的惡業。
這樁發生在佛陀教團初期的事,現在仍給予我們不少啟示。我熱切希望僧伽能和合,符合佛陀的教導,千萬別落入我執,這只會將佛教推向地獄,破壞佛教,猶如愚昧的人妄想隻手可以遮住虛空,對這些惡行一點羞恥心都沒有。出家人造作惡行,致使教團分裂產生派系,使教風墮落,必定要懺悔,找出超脫此惡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