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位於衡山 是湖南省迄今發現最早、最大道教文物 鄰近彌陀寺遺址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中國五嶽名山之一衡山紫蓋峰摩崖石刻,經文物專家確認為刻於唐宋時期的丹道文獻《還丹賦》,是湖南省現存最早的道教實物文獻。
《還丹賦》石刻位於南嶽鎮泗塘村彌陀組紫蓋峰下,鄰近彌陀寺遺址。衡陽文物處處長劉冬華指出,一九八○年代當地村民發現這組石刻,但不清楚其價值;文物部門查閱《南嶽志》等文獻,也未發現相關記載。但地方誌都記載現在的彌陀組有彌陀寺,而在彌陀組附近,發現諸多條形石塊堆砌的寺廟遺址,由遺址規模之大,可推測當時彌陀寺香火鼎盛。
去年,湖南省文物局為配合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組織有關考古、民俗和宇畫鑑定專家,對《還丹賦》進行實地考查,根據大量實物和史料,初步論定為唐代中晚時期的道家石刻,也是湖南省迄今發現最早、最大的一處道教文化石刻。
《還丹賦》刻石在衡山北峰洞靈源的山腰上,重約二百噸,海拔四百四十多公尺。刻字面是天然的平整斷切面,推側是造山運動時從山頂斷裂滑落而成,石質為較堅硬的灰白色花崗岩。
該刻石高二百三十公分、寬四百一十公分,共有三處不同時期、不同字體的刻字,《還丹賦》全文以魏碑體帶隸書風格字體刻成、右上角北宋後期「壬戍之秋」楷書字體題刻、右下角南宋紹興車酉年款的小篆書體題刻。
除標題和末行外,每行十五字,共二十五行,三百五十三字,字跡清晰可辨,文中提到「還丹為眾藥之宗」、「九轉初成,滿黃金於室內;一丸紈服,控白鶴於雲中」等丹道術語。
據說《還丹賦》為東漢道士張仙翁蒐集,在道家傳誦,至宋代失傳,在宋代賦集中沒有記載,也無從考證,這是此石刻早於北宋時期的佐證。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指出,《還丹賦》是少數反映唐宋時期道教修煉從偏重外丹到轉向內丹的文物,已具備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資格。
《還丹賦》的發現引起宗教、文物、書法界的高度重視,也彌補了歷史文獻的缺失,對研究道教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