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大溪訊】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老街后尾巷有一座一百八十年廟史的土地公「廟中廟」,十分靈驗又傳奇,大溪鎮長蘇文生希望鄉土導覽員能加強轉述「廟中廟的故事」,增添老街趣味話題,讓廟中廟成為大溪老街必逛的「到此一遊景點」。
寺廟主委曾元亮表示,地方人士輾轉口述,一八六三年,地方耆老陳樹霖的祖先攜子來台時,當時即有這座土地公廟,研判這座土地公廟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年廟史。
當時土地公廟坐南向北,但因北風大,陳樹霖的先父陳登和與村民研議後,改為現今坐東向西方向。這座正福宮初期是觀音石建築的小廟,土地公長、高各十五公分,以火山岩雕刻而成,因而色澤偏紅,研判當時先輩以供奉這座土地公神明方式,從唐山一起渡海來台。
清末、日據時代,大溪鎮和平路老街、后尾巷一直是挑夫、歡場女子居住地,曾經繁華一時,每天前往這座土地公廟祈福者甚多,一直到大漢溪河運衰退後才逐漸沒落。
一九八七年因正福宮太過老舊且太小,信眾決定發起重修擴建,原計畫將石頭小廟拆除重建,但土地公托夢給當時的陳樹霖、李訓朝、簡新枝三位發起人,希望保留原有建築再加蓋,信眾才決定保持原有的石頭小廟,並在周遭加蓋大廟,成為現今的廟中廟。
正福宮土地公廟中廟在大溪十分罕見,加上這座土地公廟距大溪老街不遠,鎮長蘇文生昨天好奇觀看,建議鄉土導覽員加強轉述廟中廟的傳奇故事,成為遊客逛老街的必逛之地,打響廟中廟的知名度,成為大溪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