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者因讀書而「富」,不一定是錢多的「富」,而是知識的增長、意境的提昇、心靈的滿足。富者因讀書而「貴」,站得高、看得遠、也看得透。不攀龍附鳳、政商勾結,而是明理知義、樂善好施,自然就受人尊敬。
感謝香海文化,為我出版在病倒後的第六本書。
這本書與過去的五本書編輯方式不同,前五本書都是以寫作順序結集成冊,好處是可以觀察到我的心緒變化;缺點是難以貫穿我所欲表達的整體架構。
這次的主編東昇,是學英國文學的,很用心,他把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各有主題,是由六十多篇文稿中,選出適合的五十篇。東昇非常高興,就是經工作會議一致決定,以《自在的少水魚》為書名。
「少水魚」語出晚課中,普賢菩薩的法語:「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正是我的寫照。
東昇很細心,把編好的編目放在一個隨身碟內,供我閱讀,溫故知新,做了若干潤飾。
慨允為本書畫插圖的妙顯法師,過去只是憑單篇文稿畫插圖,這次瀏覽了全書,所下功夫之深,感佩不已。
我要成長,珍惜所能有的空間。從前有個願心,本著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把難懂的專業問題,予以通俗化的解說,所以這本書裡,有學佛札記與心得,原本佛法就在生活中。於醫藥版寫無關醫藥的文章,我也是以開藥方的心情,來關懷不屬於身體的病痛。
感激有帶領讀書會經驗的朋友,為我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文稿,本聞、思、修、證四個層次提問。驚訝的發現,普普通通的一篇文稿,經專家整理提綱後,突然感到有了廣度與深度。
會讀書與不會讀書的關鍵在此
:會讀書可以舉一反三,能享受到絃外之音、言外之意,並且能回味無窮;不會讀書盡在書面文字打轉。讀書會的導讀老師,有能耐帶領與會者破迷開悟,也是一大功德。
病前,讀書與寫作是我的兩大享受,因為工作需要我寫深入報導,所以涉獵頗廣,在閱讀中可擴展見地,與古今中外聖賢交遊。我把任何書都視為寶藏,把讀書比喻做牛之吃草。要從牛身上擠出奶,必須讓牛吃飽。
西門商圈從前有家中國書城,牆壁上寫著斗大的字「貧者因讀書而富,富者因讀書而貴」。
最近流行著一句話:「窮得只剩下錢」,可見錢太多不一定是快樂,像幾億的鈔票,偽裝在水果箱內,搬來搬去、東躲西藏、提心吊膽,雖擁有象徵財富的現金,但其所行所為,正如佛經上所說的「可憐愍者」。
貧者因讀書而「富」的「富」,不一定是錢多的「富」,而是知識的增長,意境的提昇,心靈的滿足。
「富」者因讀書而「貴」,站得高,看得遠,也看得透。不要為富不仁,不攀龍附鳳,搞政商勾結,而是明理知義、樂善好施,自然就受人尊敬。
病後閱讀及寫作,仍維持不輟,就艱辛多了。因雙手捧書乏力,必須靠人讀、念,要不,就要輸入電腦,放大字體,縮短行距,減少勞人翻頁次數。電腦的螢光幕很傷眼,我曾看到雙眼流淚,一片模糊。
寫作就更麻煩了,一個個的注音符號拼出一個音,再轉變為字,再由一個個的字,拼湊成一篇文稿。
我是典型的漸凍人,全身癱瘓、口不能言、食不能嚥,要靠導尿管排尿,依賴藥物及醫療機具,延續生命。
在感恩中過日子,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在感恩中享受人生。
(劉學慧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