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金融海嘯侵襲,國內失業問題日益嚴重。不少人因經濟陷入困境,最後選擇走上絕路,甚至還有家長帶著子女一起自殺的憾事,讓人擔憂若景氣未能好轉,是否會有自殺潮出現。
不久前,國外「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曾發表一份探討失業對於自殺率影響的大型研究報告。紐西蘭威靈頓醫學院學者發現,二者之間不僅息息相關,且失業者輕生的風險居然是常人的三倍,呼籲應給予失業者更多的關注。
美國精神醫學會最近則提出警告,突然遭逢失業的壓力,當事者普遍心情大受打擊,若具下列三種特質,恐怕是自殺的高危險群,須小心防範:
一、具精神疾病病史:患者本來就對壓力的感受敏感,調適能力不佳,故在大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病情容易復發或加重,甚至以自殺方式逃避痛苦。
二、自我肯定偏差:以事業、成就來評斷個人價值,一旦失去這些,便主觀認為自己一文不值,沒有活下去的意義,進而有厭世念頭。
三、完美主義:思考缺乏彈性,過於鑽牛角尖,對於當下遭遇感到丟臉與罪惡感,認為都是本身能力差或表現不好所致,無法容忍這樣的自己。
由於現今前景尚未明朗,為抑止可能蔓延的自殺風氣,除有賴政府擬定具體促進就業措施,增加對「高風險家庭」的援助,並管制媒體對於自殺新聞的渲染報導外,更重要的是民眾也要懂得如何自助助人。
在自助部分,因失業感到苦悶時,切勿隱瞞或壓抑感受,應找信得過的親友分享與討論,或向張老師、生命線等社團求助,讓情緒有宣洩的出口,並獲得紓困的相關資訊。若仍無法改善,已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就要主動找醫療專業人員,透過心理、藥物的介入,幫忙度過難關。
在助人部分,對於失業的親友要保持警覺心,扮演好「守門員」的角色,若察覺其言行有不對勁的地方,應主動表達慰問或積極傾聽,千萬別怕尷尬或覺得太敏感,索性畫量避而不談。必要時協助轉介接受諮商、輔導,確定對方有嚴重困擾時,更要避免其獨處,防範意外於未然。
(作者為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