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點靈】自助助人防自殺

柯俊銘 |2009.01.19
1367觀看次
字級

受全球金融海嘯侵襲,國內失業問題日益嚴重。不少人因經濟陷入困境,最後選擇走上絕路,甚至還有家長帶著子女一起自殺的憾事,讓人擔憂若景氣未能好轉,是否會有自殺潮出現。

不久前,國外「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曾發表一份探討失業對於自殺率影響的大型研究報告。紐西蘭威靈頓醫學院學者發現,二者之間不僅息息相關,且失業者輕生的風險居然是常人的三倍,呼籲應給予失業者更多的關注。

美國精神醫學會最近則提出警告,突然遭逢失業的壓力,當事者普遍心情大受打擊,若具下列三種特質,恐怕是自殺的高危險群,須小心防範:

一、具精神疾病病史:患者本來就對壓力的感受敏感,調適能力不佳,故在大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病情容易復發或加重,甚至以自殺方式逃避痛苦。

二、自我肯定偏差:以事業、成就來評斷個人價值,一旦失去這些,便主觀認為自己一文不值,沒有活下去的意義,進而有厭世念頭。

三、完美主義:思考缺乏彈性,過於鑽牛角尖,對於當下遭遇感到丟臉與罪惡感,認為都是本身能力差或表現不好所致,無法容忍這樣的自己。

由於現今前景尚未明朗,為抑止可能蔓延的自殺風氣,除有賴政府擬定具體促進就業措施,增加對「高風險家庭」的援助,並管制媒體對於自殺新聞的渲染報導外,更重要的是民眾也要懂得如何自助助人。

在自助部分,因失業感到苦悶時,切勿隱瞞或壓抑感受,應找信得過的親友分享與討論,或向張老師、生命線等社團求助,讓情緒有宣洩的出口,並獲得紓困的相關資訊。若仍無法改善,已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就要主動找醫療專業人員,透過心理、藥物的介入,幫忙度過難關。

在助人部分,對於失業的親友要保持警覺心,扮演好「守門員」的角色,若察覺其言行有不對勁的地方,應主動表達慰問或積極傾聽,千萬別怕尷尬或覺得太敏感,索性畫量避而不談。必要時協助轉介接受諮商、輔導,確定對方有嚴重困擾時,更要避免其獨處,防範意外於未然。

(作者為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柯俊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