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逕庭」一詞,形容彼此截然不同,相差懸殊;「逕庭」二字連用,比喻相差很遠,差別極大。
這個成語出於《莊子‧逍遙遊》「大有逕庭」一詞;據說當時有位修道者,名叫肩吾,他認為接輿的言論既荒唐又迂闊,完全不合實際,並讓人摸不到邊際,「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由於「逕」是門外的小路,「庭」指堂外之地;因此「逕」不可誤寫成「徑」。
「大相逕庭」與「大異其趣」稍有不同,雖然後者也有「差別」之意,但是「大異其趣」並未涉及程度高下的判斷,僅用來表示「兩個事物的意趣有很大差異」,可是「大相逕庭」在詞義上卻帶有視野開闊與偏狹的暗示。
比方清人厲鴞〈江西詩社宗派圖錄跋〉說:「後人舍立身行己不論,僅舉有韻之言,稱為宗派詩人而已。嗟乎!幾何不與呂公論世尚友之旨,『大相逕庭』也哉?」
在這裡以「逕庭」暗諷「後人舍立身行己不論」之狹隘,比起呂居仁「論世尚友」的恢弘,具有等級上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