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偎在陽台間的躺椅上,將自己浸泡在暖暖的冬日陽光裡。手邊一杯新沏的綠茶輕氣嫋嫋,胸前一本時尚雜誌似讀非讀,客廳裡詹姆斯哀怨的黑管音樂縈繞於耳,時隱時現......
在這難得的周末假日裡,這一切,其實都是自己精心而不經意間營造的,也是平日奔波忙碌的我所夢寐和渴求的。然而此時,當自己可以盡情地去感受這一切的時候,心情卻依然浮躁,莫名的思緒攪得你靜不下心來,這讓我感到很無奈。人真的是很奇怪,庸庸碌碌中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此刻,在我真切地渴望獲得一份心靜似水的感覺時,安靜卻不屬於我。這使我在面對自己時,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都說人可以改變自己,其實最終改變的也只是形式而已,你很難從心靈上征服你自己。
我渴望安靜,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境界。安靜是生活的積澱,懂得安靜的人是從容的,可以處事不亂,榮辱不驚。而喋喋不休的人總是渴望別人的理解和認同,他自己的內心卻早已擁擠得裝不下別人。可是對於安靜的人來說,內心有著足夠的空間去吸納和包容別人,甚至包括對自己曾經並不友善的人。因為他懂得,對手也是要有資格的,隨便樹敵就如同在陰溝裡打滾,弄髒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安靜的人不會輕易地拿語言去做武器,在傳播是非中攻擊別人。
當然,安靜也是一種智慧。安靜的人不習慣作演員,他喜歡當觀眾。喜歡在一旁看著別人盡情地表演,自己在不動聲色中觀察事態或體會人生。如果你把這看作是麻木不仁和無動於衷,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對於安靜的人來說,不說不等於心裡沒有,當然也不是什麼都要爛在肚子裡。他們在適當的時機總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傾訴:或者留在紙上,或者付諸行動,這種傾訴方式往往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因而距離正確的結果也就更近。如此看來,安靜的人也是自信的,只不過在自信的外表上又罩了一層溫良而謙卑的外衣罷了。
早年讀魯迅的《秋園》:「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酘酘」當時覺得大師的文字很乏味。後來的人生磨礪使我漸漸懂得,那字裡行間其實蘊藏著多麼深厚的恬靜與睿智啊。
讀懂了文字,也就讀懂了生活。時下,在這人心浮動,惶惶不可終日的人群中,能夠持有一種安靜的心態實在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