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心--看歐洲】 淨土建設的智慧

滿謙 文‧攝影 |2009.01.12
673觀看次
字級

這兩年派駐在瑞士,提起瑞士,總讓人想起精緻優雅的鐘錶、發達的銀行業、美麗的雪山山脈、湖邊山色的勝景。每當有人來訪過瑞士後,大家一致的結語就是:「瑞士好美!」。

瑞士確實很美,最新一期新聞周刊(Newsweek )報導,瑞士以九十五點五的高分(滿分一○○),在全球的環境績效指數(EPI)排行榜中高居第一,其他北歐國家及澳洲和紐西蘭也名列前十名。優遊在瑞士這片大自然恬靜和柔美的環境中,我感受到瑞士很容易令人身心清淨。

省思瑞士旅遊業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來旅遊,除了全國有百分之六十的土地都是綠地公園,最大的原因是瑞士政府以嚴格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了環境的優美,尤其是積極環保工作和有效率的垃圾處理兩方面成就了瑞士美麗的國土。

瑞士是全世界垃圾處理和綜合利用最有有效率和最徹底的國家之一,我曾經在琉森的街頭看到垃圾分類的處理,內心震撼不已,十幾個大垃圾桶分門別類收集個種玻璃、衣物、紙類等的垃圾,來往的人們自動將各種垃圾放好,難怪這裡是人間的天堂,我恍然大悟,原來想要享有美好的環境,第一件事情就是每個人必須要建立共識,認真將垃圾分類,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談起垃圾,早期我們在瑞士的道場,某些義工很熱心幫忙倒垃圾,但是沒有注意時間,曾經有一回義工逾時將道場的垃圾放在垃圾場內,第二天道場就收到瑞士法朗五百元(約台幣一萬五千元)的罰款單,你一定好奇政府怎麼知道是誰的垃圾?不要疑問,這就是瑞士的精神,只要看垃圾就能判斷出誰家的垃圾,一旦違規都要照規定罰款。這五百元真是寶貴的一門環保教育課。

瑞士早在一九七一年就在憲法中明確規定,採取措施保護環境是國家義務。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在對憲法重新修訂時又專門增設了「環境保護與領土整治」章節,體現了聯邦政府對環保的高度重視。在國家憲法的原則指導下,瑞士又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環保的專門法律,如《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法》、《環境保護法》、《狩獵法》、《水保護法》、《捕魚法》和《森林法》等。

二○○一年之後,瑞士反改採取倒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即是將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將資源充分回收利用後,最後再將不可回收的填入掩埋場,雖然瑞士的垃圾還是有增加,但是進入焚化燃燒的量減少,可回收利用的廢物量卻不斷增加,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率已達較高水平,總廢物回收率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中,塑料飲料瓶、鋁製易拉罐、紙、玻璃的回收率已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垃圾處理是一大門學問,最近義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爆發垃圾危機,街道上垃圾堆積如山,垃圾處理問題引發了暴力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這不就是人間地獄景象嗎?反觀瑞士被譽稱為「人間天堂」,和平的淨土裡,對於垃圾的處理,有良好的決策,主動興建現代化有效率的焚化設施,並做好公民的垃圾教育,將垃圾分類焚化、回收,不但可以處理廢物,還可用於發電及為周邊社區提供暖氣,能節省許多能源,並創造出財富來。

從垃圾處理中我看到了瑞士人的智慧,從根源的決策辦法做起,從建立全民共識落實生活中達成環保的目標,瑞士精神,了不起。鵱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