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價太低,穀賤傷農,一直為社會、輿論批評,也是眾人對稻農的憐恤,但民以食為天,前天全台白米平均零售價每公斤飆到四十點零四元,創台灣糧食史上新高,民眾又叫苦連天,這真是個兩害相權、無法擇一的困境。
米價之所以創新高,有國內外因素,國內是受去年九月颱風影響,二期稻作受損達百分之十四,減產六萬公噸;去年上半年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帶動相關稻作生產成本提高。
此外,各地糧商去年底起搶購稻穀,充實庫存保價。
國外是,國際糧食價格去年因供需失調,許多糧食大國都在去年秋季減少種植面積;金融危機又導致信用緊縮,連帶影響農民減少投資肥料、設備,造成糧食總產量下降,價格明顯上漲。
台灣稻米本來自給自足,猶有外銷餘裕,但自從加入世貿組織(WTO)必須開放外國米進口,通常許多包裝米是台灣米混合泰國米、美國米,何況國際糧價也漲,不是我國能單一掌握、抗衡。
不過,內需的自產米價格,政府可平抑。二期稻穀歉收,漲價早已是可預見的事,去年十月底起,糧商就大舉採購囤貨,農政單位卻沒未雨綢繆管控,即已失去先機。
相對地,如今糧價飆高,但稻農手上稻穀卻有限,因為早被糧商收購,稻農縱使想賺錢,也無能為力。
因此,稻作減產,生產成本卻提高,稻農的利潤其實微乎其微,收益並沒有增加,穀賤傷農情況依舊,米貴傷民卻是事實,變成兩難的問題。
為免糧價持續再飆漲,政府決定釋出公糧,欲平抑價格,農糧署評估認為,這一波稻作減產的缺口,要到六月一期稻作上市後才能補足,因此未來三、四個月將陸續再釋出公糧標售,但釋出公糧,使糧價下跌,政府一定要考量農民收益,否則又會造成穀賤傷農。
不穀賤傷農,並要穩住市場價格,關鍵是政府相關部門在釋出公糧時,應設法穩定供需平衡,詳細掌握釋出的價、量和流向,別又被糧商囤積、炒高價格。
方貞貞(嘉縣朴子/農業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