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日前到雲林促銷柳丁,讓我想起二○○四年媒體大幅報導的小二女童透過網路「搶救阿公柳丁」,引起各界熱烈回響,慷慨解囊,解決了阿公困境的故事。
只是經過多年,又發生柳丁盛產問題,究竟該減產、轉作、休耕或研發新的附加價值等,主管機關還是拿不出產業結構調整策略,與建構農產品產銷失衡危機管控的標準作業流程,致使台灣水果滯銷的問題,依舊無法根本解決。
馬總統幫助果農促銷雖好,但對農民與農業的實質助益有限,而媒體昨天報導米價創歷史新高,雖是受去年颱風及國際原物料上漲影響,但相關部會沒有預先因應,也難辭其咎。
多年來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與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幾乎成為常態,農民與消費者除了抱怨,似乎莫可奈何,而政府每每將其歸因於農業看天吃飯的特性。
事實上,隨著農業科技與綠能產業的精進,農業生產有了新思維,不少先進國家已採試點方式,將新科技運用在降低農業對水土資源的依賴、減少能源消耗、調節生產季節、回收利用農產廢棄物,並透過太陽能溫室栽培系統,降低生產風險,展現迥異於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也獲致滿意的成果,農業正逐漸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
但台灣思維依舊,而政府面對農產品長期產銷失衡,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成為農民與民眾揮之不去的夢魘。
解決之道除要調整整體產業結構外,應建立「農產品價格波動監控系統」,採分級制(如景氣訊號燈),由地方政府、農委會及行政院依價格波動幅度,啟動不同的緊急應變小組,快速有效的穩定價格。
但台灣雖號稱農業先進國家,可是對基本農情資訊的掌控始終無法落實,以至於在規畫或面對產銷失衡,因無法作出正確的研判與措施,使問題惡化,造成更深的民怨,所以建立監控系統的先決條件是,凡從事農業經營者每年種植前,應依規定向縣市主管機關申報當年種植的種類、數量、面積等基礎資料,作為政府將來輔導、獎勵、災害補貼及其他救助的依據,凡不遵守規定提報者,一律不列入救助對象。
馬總統若真的「苦民所苦」,就應督促農政團隊具效能,以魄力、創造力提出具體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自己再怎麼促銷,也是於事無補。
李武忠(北縣中和/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