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數十名台大學生前天在校門口化身「斃業生」,呼籲產官學界正視大學生失業問題,不要讓他們坐以待「斃」。
由於經濟衰退,失業成為國人夢魘,台灣失業人數至去年十一月為五十萬七千人,高水準生活抵不過低薪潮,放無薪假已成為台灣人新興活動之一,連帶影響眾多社會新鮮人的就業,也引發畢業即失業的恐慌,他們充滿熱情的欲投入職場,然而敵不過市場供過於求,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
台灣受金融風暴衝擊而經濟衰退,但政府不論施行貨幣或財政政策,均難以發揮乘數效果,造成失業率無法降低,因而有三分二青少年擔心求職困難。
在教育愈來愈普及的現在,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素質,絕對比以往封閉式教育優秀,但若不能給予適當的職業培訓,將無法培育人才成為各行業的精英,目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不能成為各行業所期待延攬的對象,是否代表課程、輔導與現實需求脫了節?
教育主管單位必須徹底檢討改善,以減少「摩擦性失業」。所謂摩擦性失業,是市場供需失調所引起,也就是學校所學的知識、技能,不足以應付企業需求,所以要讓人才的培育方面朝向培育企業所需,使其達到供需平衡。
此外,學校與相關單位除了要培養大學生實力、專業外,還必須訓練他們未來在企業中,扮演多功能的角色,因此應調整教育培育與產業需求的差異,作為未來的教育方針,政府有義務提供多元化教育環境。
在此之前,筆者認為,大學生要破除恐慌迷思,並積極應對。
首先是走向國際化,尋找更多機會。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以台灣目前狀況,未來的經濟發展有兩個主流,一是走向服務業,另一是持續發展高科技產業,而這兩個產業都需要具備外語、海外行銷等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及具有國際化經驗、視野,和豐富國際人脈的員工,因此,走向國際化,可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其次,要培養多元化的個人特質。在不景氣的年代,欲加入職場必須先裝備好自己,奠定更優質的競爭力,因此,培養第二、三專長絕對有必要,並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陳星貝(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