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2}寬恕與怨恨

文/本覺 圖/李鎬信 |2009.01.08
1616觀看次
字級



「怨恨無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寬恕方可,這是永恆不易的真理。」《法句經‧雙品》

有一位性情溫和、生活幸福的甲女,婚後一直膝下猶虛,當她丈夫續娶妾時,她懷著善心讓出丈夫,但當妾生下孩子,丈夫開始只愛妾,她萌生怨恨,欲置妾與小孩於死地。丈夫見此,也開始憎惡甲女,想除之而後快。這樣錯綜複雜的感情關係,編織著憎惡與怨恨。冤冤相報,永不休止,雙方恩怨像飛鏢一樣既去還來,展開累世的仇恨痛苦。我們的生命中,也一樣循環著這樣的怨恨與復仇。

這故事中的女人,起初為對方著想的善心,結果變質為憎惡與怨恨。其善美的心,在一瞬間爆發出怨恨的火花,往後展開無盡的痛苦的惡性循環,這可說是愚昧眾生的業報所產生,是眾生自作業自得報。

人的憤怒心乃至戰爭,若追溯其根源,或許也是如此,由一念間的惡心所引起。這在《大乘起信論》中,稱為「忽然念起」,忽然一瞬間起了錯誤的念頭,播下惡的種子,接著開出罪惡的花朵,結出怨恨的果實,形成惡業的循環。

佛陀告誡我們,要以刀斬斷惡的惡性循環,成為有智慧的人。斷惡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寬恕對方的心,將心中執著怨恨抽離心外。所謂「將心中執著怨恨抽離心外」,就是先反觀自己的內心,懺悔祈禱;觀想我的不清淨,是因自己的罪業所生。如能深深懺悔,自能寬恕他人的行為。這是《法句經》啟發我們,「怨恨只有以寬恕才能脫離枷鎖」的真理。

當佛陀在憍賞彌安居時,有兩位比丘,諍論微不足道的是非,他們的弟子之間,也開始說對方的過失,不知不覺間,連在家信徒,也分幫派互相詆毀。佛陀多次勸導比丘停止諍論、和諧共處無效後,只好離開這些爭論不斷的比丘,獨自到森林裡雨安居三個月。

佛陀在森林裡,受聰明的大象侍奉,又接受機靈的猴子的供養,大部分時間獨自沉浸在冥想中,其內心深處,拋開怨恨與憤怒,只有寂靜與善良。其言行可謂與諍論的法師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方面,憍賞彌的比丘因在家信徒拒絕供養,才明白自己的錯誤,最後冰釋前嫌、寬恕對方。

世間上最愚昧的行為,就是不珍惜隨時會結束的無常生命,而浪費時間於執著上。有智慧的人,懂得停止虛妄的諍論,寬恕別人。

佛陀眼見無法化解憍賞彌比丘的諍論,選擇避開之而去安居。他在森林裡,與動物過著和諧的生活。這顯示我們寬恕和合的行為,其影響力是遍及全宇宙,連自然界中的動物都受其影響,讓所有的生命,成為和平的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